王禹涵
第32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于10月29日落下帷幕。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突出亮点,是同期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博览会——上合组织27个成员国首次全员参展,实现了历史性齐聚。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农高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更折射出中国农业对外合作从“追赶”走向“共创”的深刻转型。
从“学生”到“同桌”,角色在变。曾几何时,我们还在引进荷兰的温室方案、学习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如今,中国不仅坐上了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的“主办方”席位,更成为创新方案的提供者。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的节水灌溉系统让干旱土地焕发生机;在哈萨克斯坦,中哈联合选育的小麦良种实现产量品质双突破。中国农业正从技术的“输入方”转变为解决方案的“输出方”,也实现了中国从技术追随者到平等合作伙伴的身份蜕变。
从“买卖”到“共融”,内容在变。过去的农业合作多停留在“你卖我买”的农产品贸易层面,如今已升华为共同研发、共定标准的深度交融。中外专家在农高会上共同探索“农业大模型”的未来应用,携手制定“生态原产地标准”。这种从商品流动到智慧共享的升级,让国际合作的内涵更加丰富。
从“自信”到“担当”,格局在变。这份“共创”的底气来自扎根中国大地的创新成果。杨凌棚掌柜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可实现智能环境控制的模块化植物工厂,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依托设施园艺大模型进行智能决策,实现“风棉水肥药”一体化精准控制,让农户通过手机就能管理千里之外的大棚。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推广万余棚,亩均增收20%,并开始向上合组织国家输出。从实验室的技术自信,到惠及国内外的实践担当,中国农业科技正展现出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力。
这些转变汇聚成中国农业的开放新气象。2019年,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落地陕西杨凌。6年来,通过该基地,近万人次的外国技术人员来华学习,中国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更广范围内共享。当农高会成为各国农业精英的定期聚会,中国农业与世界深度交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已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转移,而是多方共赢的智慧共创。
农高会如同一扇窗口,展现着中国农业从“追赶”到“共创”的清晰路径。当上合组织成员国齐聚杨凌,中国农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深度交融、互学互鉴,共同书写共建共享的农业未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