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通讯员 郑俊朋
带齐20多件工具,乘车一路颠簸到目的地,还要再爬上一段山路,然后弯下腰“找蚯蚓”,而且目标是“找得越多越好”,这是过去一年里,宁波大学博士研究生梁榕经常要重复的“日常”。
9000多平方公里地域,200多个生物样点,100多个土种生物……近日,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研究,由宁波大学牵头承担的宁波市土壤生物普查圆满完成。团队首次摸清了全市土壤生物“家底”,建成浙江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数据库,编制形成9份专题报告,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等,在土壤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质、循环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等重要角色。”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葛体达介绍,土壤生物调查不仅是土壤普查的重要环节,更是评估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的关键手段。
2024年9月,宁波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开展土壤生物普查。作为技术牵头单位,宁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共同组建了一支由农业、生物、环保、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其中,宁波大学60余名师生参与普查。
调查期间,团队足迹遍布农用地、林地、园地、湿地,共计调查生物样点202个,分析107个土种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现状,基本覆盖宁波不同生态类型的土壤区域。“最多的一个样点,找到了50多条蚯蚓,大家都惊呆了。”梁榕说,回去之后,团队还要进行分装土样等工作,常常要忙到很晚。

在外业采样阶段,团队严格执行技术规范,采用梅花形、棋盘形等采样方式,并全程实施数字化质控,实现采样点100%可追溯、检测数据100%可复查,全面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大学科研团队在土壤生物普查中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首次对微生物、线虫、蚯蚓、原生生物四大类群进行同步定量分析。这一创新举措为东南沿海地区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了关键参数。
项目组顺利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土壤生物一体化数据库,包含宁波市主要土种及土特产的土壤生物数据清单,以及相关的调查数据、评价数据、图件和文字报告。数据涵盖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的生物量、活性、多样性等关键指标。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编制了详细的土壤生物调查报告和9份系列专题报告,包括《数据分析与技术报告》《农田建设建议报告》《土特产土壤评价报告》《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报告》《土壤健康评价报告》等,全面系统地阐述宁波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土壤质量、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成果验收会上,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1个数据库和9份专题报告,初步摸清了宁波市土壤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征等土壤生物信息资源,相关成果数据翔实、结论可靠,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确定生物样点时,团队特别关注了1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样点、6个垦造耕地样点,以及30个红美人柑橘、白枇杷、水蜜桃和杨梅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样点。
“土壤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核心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生态平衡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祝贞科告诉记者。
在土特产的土壤适应性评价方面,宁波大学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壤条件对特色农产品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他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优化建议,为宁波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精准指导,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宁波将以此次普查成果为基础,依托已建成的数据库,强化成果应用,做好土壤普查的‘后半篇’文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城市。”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宁波大学供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