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长江大保护”十年答卷:从“建桥尖兵”到“生态卫士”

2025-10-30 23:09:5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刘光菊

近日,2025武汉企业100强公布,中交二航局排名前十。从中标第一座长江大桥——黄石长江大桥四个深水墩开始,中交二航局便一路开启桥梁建设“尖兵”的征战之旅。70多年来,该公司已建成50多座长江大桥,占据长江上大桥建设份额的40%。

生于长江,兴于长江,更应反哺长江。

作为驻鄂央企,中交二航局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将生态环保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工程血脉,让每一座跨江通道都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载体”,在江涛之上奏响“桥通两岸、绿润一江”的和谐乐章。

2025年7月,武汉双柳长江大桥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精准吊装到位,这座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顺利合龙。此时,江面下一群“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也不时跃出水面。

“双柳大桥施工进度的‘日历’不按常规工期,而是按‘自然历’。栈桥搭建抢在枯水期,水下工程选择汛期前完成,一切都要赶在水生生物最活跃的时节之前‘静默’下来。”中交二航局双柳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付望林说。

为避免水中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桥采用“一跨过江”的设计方案,避免江中施工。减少钢材使用量1.2万吨,相当于降低碳排放约8400吨;主塔施工采用新一代智能筑塔机,如同为巨大的桥塔套上“隔音罩”,在高效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中的噪音、扬尘和振动。减少施工废料冲入江中,唯恐惊扰隔壁的“原住民”。

三年的建设期过去,双柳长江大桥所在江段的江豚数量不减反增,从最初的2头增长到近20头。这一变化吸引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只为一睹“水中精灵”的风采。

在上游宜昌,为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鱼王”中华鲟“让道”,伍家岗长江大桥同样毅然选择“一跨过江”的设计,虽然增加技术难度、多花1个亿的造价,但守护中华鲟洄游的“生命通道”。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中交二航局多付出上百万元成本并耗费数月工期,建设全线唯一的生态丁坝,让江鱼可以在丁坝两侧自由穿行,实现在航道整治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护江答卷”远不止于桥梁。10余条长江地下隧道施工中,中交二航局研发“盾构机泥浆零排放处理系统”,将隧道挖掘产生的泥浆经脱水、固化后制成环保砖,实现“挖隧不污染一江水”。

“过去建桥是‘跨江’,现在建桥是‘融江’。工程建设要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这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长期的生态价值。”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说,从施工工艺革新到生态技术研发,从建设阶段的绿色建造技术到运营阶段的低碳管理实践,中交二航局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在努力探索“工程建设与长江大保护”的最优解。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