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哨响,球出!灰衣后卫闪电般断球,一条龙上篮!”初冬的陕西延安,一场全国“村BA”表演赛激战正酣。看台上,千余名观众的呐喊欢呼声,与比赛间隙安塞腰鼓的豪迈鼓点、农民乐队的激昂歌声交织,汇成一曲充满乡土活力与文明新风的交响。
10月30日,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落下帷幕。这场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的大会,展现出中国农村大地的精气神,更深入探讨了在新时代如何为乡村振兴持久注入文明力量。
“红包只是祝福的象征,折一下退回去,情谊一点没少,家庭的负担却轻了。”在大会交流中,来自广东顺德的一则“婚礼不收礼”的故事被频频提及。这种移风易俗的尝试,如今正悄然成风。
新风尚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治理方式的创新。国家层面已连续多年对农村移风易俗作出部署。各地积极探索将倡导性标准融入村规民约,并借助“积分制”等管理手段,让文明行为可量化、可激励。
文明乡风的形成,既需要破旧立新的勇气,也需要文化滋养与科技赋能的持久力量。
陕西省宝鸡市副市长李武发展示了一组数据:当地已制作抢救性保护视频326个,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400余个。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高清数字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的应用——凤翔泥塑的纹路、西秦刺绣的技法,其核心图案与制作流程都被精准记录,永久定格,形成了翔实的“数字基因库”。
放眼全国,我国已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25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科技的力量,正使得这些深藏于乡野的瑰宝,突破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既为后世留存了无可替代的传承范本,更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了广泛、生动的“活态”传播。
“起初,乡亲们根本听不懂什么是‘校地合作’。”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该镇人大主席史文洁为大家讲述了一段校地合作的佳话。2022年,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30多名农业专家,驱车数百里来到延安,与农户面对面“把脉问诊”解疑难。
在专家的指导下,“蚯蚓肥种植”等科技成果在当地成功落地,带动了千名农民就业,还让赵家岸的食用菌走出了国门。史文洁说,这套“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彻底融入了乡村发展的基因。
乡风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治理的创新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一个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到如今聚集了众多新业态的“无界社区”,广东省开平市塘口墟的蜕变,是资源整合与社会协同的典范。
“塘口,离城市很远,与世界很近。”无名营造社主理人、建筑师陈国栋在分享时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的团队将旧粮站改造成工作室和咖啡厅,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更重要的是,陈国栋引入了数字化社区营造理念,搭建线上平台,将散落在全球的“归乡人”“新乡人”和“旅乡人”资源进行整合匹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当整洁的村容、兴旺的产业为乡村塑形之时,浸润人心的文明乡风、创新驱动的科技力量与精准高效的治理智慧,正在为这片希望的田野铸就更加坚实、昂扬的时代之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