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通讯员 邢芝莹
10月31日,记者从地处川西高原的康定隧道施工现场了解到,中铁一局康新高速1标项目团队通过一项看似微小的工艺改进,成功解决了电缆沟施工中长期存在的质量难题,为高原隧道工程打造出更加坚固美观的“内芯”。

据悉,隧道电缆沟作为隧道内最外露的工程部分,其外观质量直接影响整体工程形象。在海拔2400米、气候恶劣、氧气稀薄的康定隧道,传统的电缆沟施工采用30米一节的固定钢模,配合人工灌注与振捣混凝土。然而,拆模后沟壁表面常出现气泡、水泡和蜂窝麻面,不仅影响美观,也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后期修补工作量大、成本高,尤其在高原环境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为解决这一行业常见病,项目团队成立攻关小组,经分析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传统封闭式模板内部空气和水分无法排出,加上人工振捣难以全面到位,导致气泡与水泡难以消除。
团队采用“控制变量法”开展现场试验,通过对钢模板进行斜向打孔处理、优化振动棒振捣位置,并在混凝土浇筑中引入推刀辅助处理,形成一套“斜向打孔模板+优化振捣位置+推刀人工处理”的组合施工方案。
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促进气体和水分排出,基本消除表面气泡与水泡,成品质量满足验收标准,实现电缆沟内实外光。这项工艺革新不仅显著节约成本,仅后期打磨修补费用就节省20.46万元,还大幅提升表观质量与施工效率,缩短单循环作业时间,获得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高度评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