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30日,2025通明湖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李春生在致辞中表示,智慧农业发展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AI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体系化创新中发挥用武之地,破解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作物种植及农产品流通难题。产学研用各方应凝聚合力,共同推进AI+农业建设。
“加快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小兵在致辞中强调,农业产业各方应贯彻国家“人工智能+”的行动部署,以AI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并聚焦传感器、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携手推进智慧农业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在视频分享中指出,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方向,我国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明确了发展路径。智慧农业涵盖感知、决策、执行、服务四大关键技术板块,我国智慧农业在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人工智能、农业大模型等技术,在助力精准播种、智慧育种、自动作业等智慧农业场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小农经营模式仍制约着技术的推广,未来应加强AI与专业设备研发,攻克特殊地形作业难题,推动农业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加速发展。
“农业数据安全是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开鸿CEO王成录博士在分享中强调,基于开源鸿蒙+AI构建的自主可控智慧农业数字基座,可助力智慧农业实现设备的全接入、互联互通及数据全采集;从源头保障农业基础设施的数据安全,并依托深开鸿“四个一赋能”快速实现开源鸿蒙生态构建,以安全可控的数字基座助力中国农业加速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国机数科副总经理邢凯在分享中指出,AI技术正深度赋能农业应用,是实现农业科技自主可控的关键路径。国机数科搭建的“农机云”等云平台,通过整合多类型农业数字资源,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智慧调度系统,实现作业效率和应急救灾能力的大幅提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链韧性,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场景保障和平台。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农业国产化将迎来大的突破。”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楠预测,首先,以AI为核心的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将率先落地,为弯道超车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农业技术基础薄弱,“新建优势”明显,农业国产化的速度远超党政、金融等行业,预计2028年将迎来收官时刻;最后,农业国产化的本质是“中国方案”,面向全球市场与现有国际方案的竞争。这三重机遇的叠加,未来中国农业将开辟出独特的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路径。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苏州华太电子技术副董事长陶雄强、深开鸿战投部总裁韦家燊、中信农业总经理田明等,围绕“产业筑基+资本赋能:如何破局农业 AI 产业链自主可控新路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现场,中草药作物大模型发布,麦麦科技集团与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签署战略合作,“中国农业自主创新产业联盟”启动。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