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通讯员 周贤卿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攻坚期,关键交通枢纽再添新进展——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 T3航站楼近日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座深度运用5G、BIM、大数据等智能建造技术的航站楼,仅用18个月就完成主体建设,刷新了中国民航同等规模航站楼工程的最快建设纪录。目前项目已全面转入配套工程验收与投用筹备,即将为自贸港航空客流运输提供新支撑。
形似“凤凰展翅”的T3航站楼,其大跨度曲面钢结构屋盖是建设核心难点。该屋盖采用“四角锥网架+单层网壳”构型,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用钢量超5000吨,网架上下弦最大高差4.3米,最大跨度达54米,包含约1.8万件杆件和4000个焊接球。异型双曲面结构、海量拼装构件及毫米级就位精度要求,对施工技术提出极高挑战。
该项目由海南机场集团投资、中建三局承建,其技术团队通过智能技术创新破解上述难题。团队将屋盖钢网架划分为15个施工区,创新采用“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技术+分区累积提升”工艺,大幅降低高空作业风险并减少大型吊装机械投入。吊装前,技术人员运用BIM建模、数值模拟及虚拟预拼装技术开展多轮“实战演练”,精准预判拼装精度与结构变形;吊装过程中,56个高清观测点及钢结构表面智能传感设备实时传输数据,总控台可集中控制液压机,同步监测吊点载荷、构件高度并微调姿态,实现吊点“步调一致”。
“第一次提升的W2-1区屋盖网架面积660平方米、重达260吨,精准抵达预定位置,关键就在于智能技术的全程赋能。”项目总工程师陈星星表示,从前期的模型分析、虚拟演练,到提升中的全自动控制、毫米级微调,智能建造技术贯穿始终,为结构安全和施工精度提供了核心保障。
智能建造不仅攻克技术难关,更实现了施工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提升。在项目现场800米外的操控室,塔吊司机李海通在推杆的作用下即可远程操控智能塔吊完成吊料作业。“以前每天要爬几十米高塔,现在地面办公更轻松安全。”他说。
“这款智能塔吊不仅使作业效率提升近15%,还能在台风、雷暴等灾害时快速自动化下降,免去传统塔机反复拆卸的麻烦。”项目常务副经理陈豪介绍,该设备为国内首批投用的智能塔机,彻底改变了传统塔吊作业模式,显著提升安拆、顶升及运行安全性。
钢结构屋盖刚完成提升不久,项目同步进入到室内装修阶段,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则让装修阶段实现“精准施工”。在航站楼内部,项目装饰幕墙设计总监王超和团队负责用扫描设备采集钢结构屋盖数据。“传统测量员一个月的工作量,三维扫描一天就能完成,精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王超介绍,扫描生成的现场模型与设计模型通过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云廷系统合模分析后,可快速生成物料数据,避免装饰构件安装返工,实现工程管理数字化。
T3航站楼位于三亚市天涯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按年旅客吞吐量1800万人次规划建设。作为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重要配套项目,该航站楼的竣工验收标志着三亚航空枢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智能建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也为大型基建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海南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