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福建省首批、厦门市首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在此诞生;90%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皆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税收和工业产值的贡献达七成以上,推动GDP连跨三个百亿台阶……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厦门市同安区民营企业家深耕实业、敢闯敢试的坚实步履,也是该区厚植创新沃土、筑牢产业根基的生动实践。
在同安区,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11月3日举行的2025年厦门企业家日同安专场活动上,同安区常务副区长郭三温介绍,作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与跨岛发展战略的主要承载地,“十四五”期间,同安区的民营经济在规模能级、创新能级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就。
勇当技术攻关先锋
一根约2克的碳纤维辐条,承重可超过350千克。在全球,每5辆高端碳纤维自行车,就有1辆装配由这一材料制成的轮组。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梦君介绍,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如今,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已蜕变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谈及企业的布局,王梦君透露,企业正加紧扩建新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不低于13亿元。
技术创新也让厦门海普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蜕变。通过不断攻克工业改造技术难题,这家专注工业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从年销售额仅25万元的小团队,成长为手握300多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李晔说:“我们每年将12%左右的营收投入研发,研发团队从最初的5人扩大到现在的100余人,研发人才涵盖机电、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过去5年,民营经济实现从‘谋转型’向‘创一流’跨越,始终是同安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郭三温表示,如今,同安区的民营经济“活力无限、潜力无穷”。
惠企政策“精准帮扶”
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安区近年来在创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投入激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推动民营企业提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该区近170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设在民营企业中。
作为全球领先的票据打印和衡器智能产品提供商,融大合众(厦门)科技集团股份公司扩建同安研发中心。“同安区出台惠企措施、设立技术创新基金,为我们企业的研发攻关和产能扩张提供有力支持。”该公司董事长徐开明介绍,企业正在联合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商业结算终端设备智能化技术,力求打破瓶颈。目前,该企业拥有核心专利近200件,其中热敏票据打印机市场占有率跻身全球前五。
为保障惠企政策“精准帮扶”,同安区积极推进政府服务效能改革,首创“集成式办税云枢纽”“全馨办”政务模式,推动“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目前,这一政务创新模式在福建全省推广。此外,同安区通过设立厦门首个基金主题湾区——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构建总规模90亿元的基金体系,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融资发展。
“我们要让创新生态‘活力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企业搭建更高水平的载体平台。”同安区委书记王跃平表示,未来,同安区将聚力打造国内外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地,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加入“创新军团”,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参与细分行业建设,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赛道抢占先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