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毅力
近日,第八届河南·民权制冷装备博览会在商丘市民权县梦蝶会展中心举办。自2015年以来,该博览会已从区域性展会发展为全国性专业盛会,成为凝聚行业共识、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民权是我国五大制冷产业基地之一。全国每10台冰箱冷柜中,有1台产自这里;每10辆冷藏保温车中,就有6辆从民权驶出。
民权县委书记王静娴介绍,近年来,该县通过“链式招商”“技术突围”“品牌重塑”三大战略,打造出百亿级制冷产业集群。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民权将着力推动制冷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及国际化方向发展。
从“引才回归”到“3公里产业圈”
1986年,河南冰熊专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的前身——河南低温设备厂投产,首台“冰熊”冷柜诞生,开启了河南制冷工业的先河。该公司副总经理李东至今记得1996年企业上市时的盛况:“年产冷柜15万台,利润近3000万元,全国拉货的卡车排成长龙。”
然而,由于管理体制僵化,市场竞争加剧,这家明星企业2005年陷入退市危机,1300多名技术骨干如种子般散落全国。
2008年,民权县招商团队在江浙地区发现,当地制冷企业技术骨干中,民权籍人才占比惊人。
民权县政府二级调研员马德伟回忆说:“县里意识到,这些在外的技术人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于是确定了专注制冷产业招商引资的方向。”
随后,民权县政府以“人才回归+产业链招商”双轮驱动,在民权高新区划出3平方公里土地,构建“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物流配送”全链条生态。
而彼时,河南香雪海家电科技有限公司正面临沿海地区土地、能源、用工等资源日益紧张的困境,急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双方一拍即合。“民权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土地、用电等优惠政策,这里的人才资源和产业配套极具潜力。”该公司总经理赵鹏说。
随后的几年里,万宝、澳柯玛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到来,如同强大的磁石,吸引了冷凝器、注塑、包装等系列配套企业入驻,一条从零部件生产到成品组装的完整制冷产业链初步形成。
民权县县长王景义介绍,如今,民权高新区已集聚57家制冷整机装备企业、84家配件企业,160多个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形成“3公里产业生态圈”,“中国冷谷”初见雏形,被评为省级绿色园区。
从“制造代工”到“智造领航”
“做企业,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河南康拜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小云站在实验室里,看着工程师调试一款特殊的压缩机,话语掷地有声。
他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款与阿斯贝拉联合专为非洲市场设计的宽电压压缩机,适配150V—280V电压范围,凭借20多项专利,能在电压不稳的环境下正常制冷。搭载该压缩机的冷柜在非洲市场供不应求。
技术的跃迁,离不开民权县构建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国家级冷冻冷藏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检测,河南制冷装备中试基地缩短产品上市周期,财政研发补贴与税务加计扣除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
智能化改造更成为民权制冷产业升级的“关键一跃”。在阿斯贝拉制冷科技产业园,200余台工业机器人组成“黑灯工厂”,每日生产1.1万个压缩机外罩,60道工序平均耗时仅5秒。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小新介绍:“我们投资20亿元建设了压缩机研发生产基地,压缩机COP(性能系数)值达3.8,较传统产品节能20%,已配套三星、LG等国际品牌。”
在民权,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河南兴民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热泵技术,COP值高达4.8,较氟利昂设备节能20%,年减排二氧化碳12吨;航天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航天能盾(河南)新材料分公司的气凝胶生产线,年产能占全国15%;河南松川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储能方舱获13项国家专利。目前,民权拥有45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3年斩获56项国家发明专利。
从“冰熊”单极到“万企”集群,从黄河故道的小工厂到全球冷链的“民权芯”,这座小城用39年书写了中国县域经济突围的典范——当“冷”产业遇上创新热潮,便迸发出改变产业版图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