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孔若溪
11月7日,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召开。作为纳入《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国家“两重”项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该项目不仅是四川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受益最广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也是集民生保障、生态修复、经济赋能于一体的战略载体。

据悉,引大济岷工程总投资575亿元,建设总工期96个月,建成后将成为四川水网主骨干大动脉的核心组成。该工程以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库区为起点,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覆盖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内江、雅安、眉山、资阳共8市43县(市、区),受益人口3413万人,供水范围与成都平原经济区高度契合,预计可支撑区域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该工程设计年引水量15.23亿立方米,取水口设计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输水线路总长261千米,其中隧洞占比超58%(151千米),堪称“地下输水长城”。
引大济岷工程的前期工作推进,是一场与复杂地质、生态保护的“硬仗”,需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长隧洞、大流量高落差消能、大直径有压管道三大核心技术难题,仅可研阶段就已完成深埋长隧洞TBM选型、复杂地质环境地下水防控等48项科研专题,每一项都是对水利技术的极限挑战。例如,二郎山最大埋深达2040米,最长的莲花山隧洞达39.5公里,需穿越7条区域性断裂带,面临涌水突泥、岩爆等风险,施工中将采用“TBM+钻爆法”结合模式,搭配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实现隧洞施工“穿岩越岭”,确保“逢挖必探、安全掘进”。
除此之外,工程还通过优化线路绕避核心区、采用隧洞暗挖减少地表扰动、补建鱼类通道等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保障生态保护“不破防线”;同步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调度,全程植入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水利”示范工程,构建智慧管控“全程赋能”。
记者了解到,引大济岷工程建成后,将连通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与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水网体系,结束成都平原“单水源依赖”历史,对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