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节水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玉米灌溉水分生产力突破“5”大关

2025-11-07 22:21:2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日前,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即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再次传来喜讯,该站团队打造的高标准浅埋智慧滴灌试验区和示范区玉米籽粒产量继去年达到1.29吨后,今年再创新高达到每亩1.34吨。同时,亩均灌溉总用水量从去年的270立方米左右下降到261.6立方米,单方水灌溉生产力突破“5”大关,达到5.13千克/立方米,表明每立方米灌溉水可以生产出超过5公斤的玉米。这一数据远超当前国内平均水平,也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灌溉水分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在农业节水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农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必答题。石羊河实验站团队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成功打造了“五连环”的玉米浅埋智慧滴灌技术体系,实现了示范区“天空地人机智慧化感知-表型结合作物模型优化决策-硬件设施智能执行”的闭环化,该技术将滴灌带浅埋于地下5—10厘米,与覆膜、智慧决策系统等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传统“浇地”向现代“润根”与调控优化作物根系生长区环境的根本性转变。

“这项技术就像一个智能的‘根区微环境管家’。”示范区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李思恩教授介绍,它通过布设于田间的“神经末梢”——传感器,实时感知作物需水信息;再由“智慧大脑”——云平台分析决策,最终通过浅埋滴灌系统这双“灵巧的手”,将水肥精准、定时、定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地表无效蒸发,避免了深层渗漏,把每一滴水都用在了“刀刃”上。

目前,该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操作规程,在武威市及周边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并入选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目录。专家指出,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河西走廊、新疆等广大西北干旱区玉米生产方式的变革,乃至对全球面临类似水资源挑战的国家和地区,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