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峰:航天数控“活刀谱”

2025-11-10 18:00:47 来源: 点击数:

张玉蓉 尤肖肖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红林公司车间,机床的切削声不时响起。正在用它试制新型航天零件的该车间数控车工邹峰,一如既往地专注。

作为一名“航二代”,邹峰已在数控加工领域深耕35年。他曾跟随父辈度过艰苦的三线岁月。老一辈航天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他不断挑战更高加工精度。32岁时,他因突破航天器“心脏”——发动机关键零件的加工瓶颈,被同事称为航天护“心”使者。此后,他持续突破行业技术瓶颈,逐渐成长为数控加工领域的标杆人物。

不久前,邹峰被认定为2025年全国大国工匠人才。

勇攀高峰的“技术疯子”

“醒醒,快醒醒!”一天深夜,邹峰的爱人张颖被急促的喊声叫醒。她翻身而起,身旁的邹峰兴奋地说:“我想出了那个零件怎么加工了!”

说起这件事,张颖又好气又好笑,身边的同事倒不觉得奇怪。在大家眼里,邹峰就是个“技术疯子”,走路、吃饭、上厕所,甚至睡觉时,都在思考技术问题。

航天飞行器上有一种特殊零件,是“细脖子”“大肚子”的钛合金异形内腔件。该零件内孔粗糙度为Ra0.8,意味着其光洁度与日常使用的镜子相当。它的关键部位薄如纸,且加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内部情况,近乎“盲切”。这项无人敢接的切削任务,最终被邹峰主动承担下来。

那段时间,他废寝忘食地研读图纸、自制刀具、优化参数,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经过数天研究和调试,邹峰设计出3种不同几何角度的内孔加工刀具。这些刀具的切屑刃数量比标准刀具多1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采用多刀接力加工方法,让零件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9.5%,并创造了超1000万元的经济价值。

发动机是航天器的“心脏”,其中一种关键零件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该零件位置精度需达到5级,加工精度需控制在微米级范围内,部分零件尺寸仅为头发丝直径的1/10。过去,这种零件的加工合格率不到70%。通过刻苦钻研,邹峰将零件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9.5%,创造经济效益1.02亿元。

悉心育人的“蓝领教授”

邹峰有一项绝活。他的大脑里储存了15大类、2.7万余种数控刀具的性能参数和加工范围,无论面对何种复杂的加工任务,他都能迅速完成刀具筛选与匹配,还可根据加工材料特性、零件形状精准确定刀具切削参数。他对刀具切削性能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越了刀具厂商的专业工程师,被同事们誉为“活刀谱”。

这种能力,邹峰是如何获得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夫。

35年来,邹峰累计研读200多本专业书,写了20本技术笔记。凭借这份对工作的热爱,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他已有3项技术成果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26篇技术论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如何让绝活不绝?”这是邹峰时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长期投身“导师带徒”活动,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经验。他带过的24名徒弟,均已成长为机械加工领域的技术骨干。

与此同时,邹峰还担任多所大学的产业教授、航天系统技师高级内训师,参与12项培训课程设计与技能竞赛培训工作,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中,他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授课,累计培训学生约8200人,被学生们亲切称为“蓝领教授”。

如今的邹峰,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然而,他并未停下脚步,依然保持初心,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