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在渭水之源的黄土坡上,有一群与马铃薯相守了一个甲子的科研人。他们用沾满试剂与泥土的双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一粒粒易病低产的“病种子”,培育成富含科技基因的“金种子”。他们就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育种团队(以下简称“团队”)。
前不久,这支团队获得“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
为薯种注入“中国芯”
回忆团队初建岁月,团队核心成员文国宏总是想起那个风沙弥漫的年代。他指着办公室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对记者说:“你看这儿,1965年的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全是光秃秃的黄土地,我们就在这里建立了试验站。最初,试验站只有几间土坯房,风一刮,墙皮直往下掉。可你猜怎么着?我们几个人拿着一把测量株高的尺子、一杆称量薯重的秤,硬是把西北地区第一个马铃薯专业试验站给立住了。”这位在育种一线坚守了40年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
上世纪60年代的陇原大地,粮食短缺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百姓心头。马铃薯因耐旱、高产成为“救命薯”,但因薯种质量较低,让这份“救命的希望”变得渺茫。“一定要让中国马铃薯种子‘站’起来,为薯种注入‘中国芯’。”就在那间土坯房里,团队成员立下誓言,也开启了长达60载的育种征程。
最初的38年里,试验站的灯常常彻夜亮着。团队成员白天在地里记录株高、叶形、结薯数量,夜晚在煤油灯下分析杂交组合数据。从引种试种到杂交育种,他们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技术突破的希望。1997年,随着“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落地,试验站引入组培室技术,实现了从“凭经验选种”到“靠技术育苗”的转变,种薯脱毒率从不足30%提升至98%以上。技术力量的加强,让团队在育种领域不断发力,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随之涌现。
1994年,他们育成的陇薯3号,淀粉含量突破20%,淀粉积累速率较普通品种提升30%。2010年,他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出陇薯8号。该品种淀粉含量飙升至27.34%,至今仍是国内淀粉含量最高的马铃薯品种。在马铃薯“绝症”——晚疫病防治上,团队通过基因导入与表达调控技术,使病株率控制在0.5%以下。
接力传承科研精神
60年的科研攻坚,是三代育种工作者的技术接力与精神传承。以文国宏为代表的“开创代”在简陋的土坯房中奠定基石,以团队负责人之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李建武为核心的“中坚代”承前启后,而贾小霞等“95后”团队成员的加入为这份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作为会川镇走出的首位农业博士,贾小霞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将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应用在育种实践上,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快来看看,我们改良后的马铃薯长得多好。”她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记录的薯苗生长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她和团队成功将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半,育种效率提升40%。
“每一株薯苗的基因表达效果,都藏在叶片的纹路里。”李建武说。自25岁扎根试验站,他从老专家文国宏手中接过传统杂交育种的接力棒,同时积极引入智能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牵头构建了马铃薯育种数据库。
在团队成员的工具箱中,既有“开创代”传承下来的测产秤,也有“新生代”常用的手持光谱仪;老专家手绘的杂交图谱与青年博士整理的电子基因数据在笔记本上互为补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显著提升了育种工作的效率。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培育出50多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12个通过国家审定。
让技术扎根黄土地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技术的传承与人才的接续。”团队负责人之一张荣说。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不同年代的育种资料,从手写的杂交记录到数字化的基因图谱,见证着技术的迭代。为了打造“传帮带”人才梯队,团队推出“老专家+青年博士+基层技术员”的培养模式。
近10年,团队培养出23名硕士、5名博士,其中18人扎根西北马铃薯科研一线;与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接收50余名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团队研发的“马铃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规程”被纳入全国农业行业标准,培训的12万余名基层技术员成为甘肃省技术推广的主力。
“让高端技术走出实验室,变成基层能用上的真本事。”张荣说。他们编写的《马铃薯育种实用技术手册》,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口诀”,让基层技术员也能够掌握颇具难度的育种技巧。
从手写记录到基因测序,从土坯房到现代化组培室……60年间,团队的科研条件变了,但“探精求微”的精神从未改变。
“未来,我们要构建马铃薯基因资源库,培育更多抗逆新品种。”文国宏边说边望向团队的组培室。在那里,承载着新基因片段的薯苗正茁壮成长。它们与薪火相传的科研事业一起,在陇原大地上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