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尹伟
冬季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气温骤降。与天气一样让当地水务人员揪心的,是县污水处理厂那“准时到来”的老大难问题——出水总氮指标又开始波动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主管污水厂的县住建局技术负责人成西回忆道,“每到低温时节,系统运行效率就会下降,大家都以为是处理规模受限导致的‘硬伤’,除了加大运行成本投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
转机发生在11月初。作为天津大学“津宕智汇”科技周活动的重要一环,由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季民教授带队的天津大学专家团来到了厂里。他们没有进行笼统的理论宣讲,而是直奔问题现场,开启了一场精准的“技术门诊”。
在仔细勘察工艺流程并翻阅运行数据后,季民认真分析症结所在:“低温条件下的污水处理达标是一个行业难题,就像高寒地区需要特殊的保暖与耕作技术一样,污水处理工艺也需要‘冬季模式’。”
该精准判断,让在场的技术人员豁然开朗。随后,季民教授又针对宕昌的污水水质水温等实际情况开出具体的“药方”——低温运行参数优化和工艺改造的关键建议。
“季教授的指导,让我们眼前一亮!”成西兴奋地表示,“他给出的建议实操性非常强,直接告诉我们该如何调整,为我们出水稳定达标运行提供了新的方案。”
目前,这股科技“活水”,正从水务一线,流向宕昌乡村振兴的更多角落。

保障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底线。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伟高、彭森深入县内多个农村,为当地“振兴号”农村供水水质净化设备的升级提供了“一对一”的技术支持。同时,他们对3个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进行了深入的水质分析,为解决汛期水质波动的顽疾,开出了“短流程水质预净化、智能监测与预警”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为确保技术落地生根,赵伟高还为县水质检测中心和各水厂负责人开展了全面的技能培训,为当地织牢了一张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防护网。

在木耳乡的蔬菜种植基地,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俊副教授的到来,让种植大户们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黄俊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对困扰已久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现场教学”,基于多年来的技术帮扶经验,给出了绿色防控的具体操作方法。
“专家一句话,省我们自己摸索大半年!”一位农户感慨道。
帮扶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在本次科技周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挂职干部彭森副教授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在梳理各专家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帮扶长效运行机制”,建立“远程技术咨询”平台,形成“挂职干部协调+专家远程指导+地方实践反馈”的常态化校地合作新模式。
这套让技术支援“永不掉线”的机制,令宕昌县科技局局长杨碧峰感触颇深:“专家团不仅‘送技术’,更‘教方法’。天津大学的科技帮扶机制,确保了这种‘造血式’帮扶能持续下去。”
从破解污水厂的“季节病”,再到夯实乡村经济的“数据底盘”,天津大学的科技帮扶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专家团如同一个个深入田间地头的“全科医生”与“专科专家”,既解决“急难愁盼”的当下问题,更教会方法、留下机制,真正为宕昌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涌动的科技动能。
(天津大学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