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评选结果揭晓

2025-11-10 16:22: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寇博 金晓艳

“虽然‘教育家精神’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但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改变,仍需更多行动。”11月8日至9日,第四届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以下简称行动)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揭晓评选结果。在此次行动的论坛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发起人席酉民教授作出上述表述。

在第四届“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评选中,六位教育家获得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荣誉。他们是: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北京大兴一中校长王殿军、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原副院长马树超、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李进、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段福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朴永馨。天津职业大学原校长董刚、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获提名奖。

此次论坛吸引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家长、学生、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技术颠覆传统的时代,教育如何守住育人之本。

论坛中,家庭教育、大学价值与人机协同的系统重构成为三大议题。

席酉民表示,“过去,家长只需在‘升学’与‘成长’之间做平衡;而今天,他们必须同时在学业竞争、孩子心理健康和AI技术全面介入生活与学习这三个维度上不断求解。”

对大学价值的反思和重构则显得更为迫切。他指出,现在AI不仅能以更高效、更系统的方式生成知识图谱,还能提供解决方案。

如果大学仍然停留在教知识上,那么它的价值很快会被技术稀释。“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具备哪些素养、知识、技能才能闯荡数智时代,大学要如何帮助学生孕育这些素养,构建必要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生存于未来的学习力、判断力和与AI共生的能力。”席酉民说。

而“人机协同”不仅是教学工具的改变,更是人类智慧与数字智慧的融合。席酉民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各有长处和弱点。我们要思考的是人如何让两者取长补短,支持自身不断升级,形成更高的融合智慧。”

席酉民强调,这三个议题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教育如何帮助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造自己适应未来的心智模式,滋养大家的融合智慧,从而使人们能够清醒地、有意义地活在这样一个模糊、不确定、复杂而动荡的世界里。”

本届论坛汇聚了历届评选出的教育家以及行动专家委员会的评审专家,一线教师、产业界人士、家长、学生等教育生态中的多方参与者,共同开展多轮跨界对话。

王树国教授指出,现有的学科体系建立在前几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而这次新技术革命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边界,出现了很多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新的增长点。“大学作为育人的场所,不能仍在教过去陈旧的知识,我们必须突破原有的认知的边界去重新构建符合这场新技术革命发展需求的新的知识框架体系、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马树超教授指出,职业本科不仅是学历层面的提升,它能为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通道,更能体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优势。

史静寰教授表示,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培养具备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终身学习者,能够支持人在变化的时代中提升适应性、不断更新自我。

王殿军教授指出,要警惕AI成为刷题、提分的工具。他强调,AI不是为应试而生,而是要为学习赋能,教育必须重新回到“提问、思考与探究”的原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俞仲文指出:“如果社会仍以学历高低论英雄,那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要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想。”

活动期间,西浦还同步发布了“2026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将持续“唤醒”和“点燃”教育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多方参与者反思,促进行动与合作,为教育步入健康轨道探索方案,帮助孩子和社会成功走向未来。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