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衣晓峰
11月10日,北京大学董尔丹院士、曾毅教授、姚尧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大阪大学、香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多家高等院校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研究成果。专家团队通过对全国1.1万余名老年人长达13年的追踪分析,发现女性虽然预期寿命更长,但面临更长的失能期,健康老龄化路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提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健康干预策略。

此项研究对国际学界十分关注的“男女健康—存活悖论”现象进行了深度解析——在世界范围内,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但健康状态相对较差,带病生存的时间也更长。数据显示,65岁时,女性总期望寿命(18.18年)长于男性(15.50年),但男性自理寿命(11.29年)长于女性(10.35年)。这就意味着,65岁女性平均要在失能状态中度过7.83年,男性为4.21年。女性虽然预期寿命更长,但面临更长的失能期。
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对男性效果更显著。研究数据显示,同时具备3—4种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锻炼、不吸烟、不过量饮酒)的男性,比仅有0—1种健康习惯者平均多享受2.45年自理生活,女性则为2.09年。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有望延长女性健康寿命。女性健康寿命与社会环境改善的关联更为密切。在经济保障、教育机会、医疗可及性、居住条件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中,拥有4—5项良好社会条件的女性,自理寿命比条件较差者延长1.95年,男性则为1.67年。
研究显示,54.7%的女性仅占有0—1项有利的社会决定因素,而男性此项比例为20.7%。部分老年女性在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医疗可及性等方面存在发展短板,需要政策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社区支持体系,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途径,也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相契合。
研究还发现,协同效应可延长自理寿命近4年。健康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改善可望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同时具备良好生活方式(3—4项)和积极社会条件(4—5项)的老年人,自理寿命可比“双低组”(各0—1项)平均延长近4年,总寿命延长超5年。
“健康老龄化不是‘个人战’,而是‘系统工程’。”董尔丹表示,仅靠个人改善生活习惯远远不够,需要同步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社区支持等社会条件,健全早筛、早诊、早治、早康复的服务体系,形成多方合力,这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
基于研究成果,专家团队提出政策建议,除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完善社会健康决定因素,推动“医养结合”与“社区健康促进”协同发展外,还建议探索性别差异化健康政策。针对不同性别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充分尊重性别平等原则、避免刻板印象的前提下,制定更加精准的健康干预措施,关注个体差异,确保不同群体都能获得适宜的健康支持。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