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杨正中 夏凌云
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和军事科技研讨会、聆听军事院校教育专题讲座、观摩部队训练、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近20项活动里,中外学员在交流中增长见识、厚植友谊。11月8日,空军第六届国际学员周结束。这一周里,来自印度尼西亚、埃及、秘鲁等10余个国家的33名外军学员,与国防科技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等12所中方军事院校的学员在空军工程大学混编同训,完成了一场精彩的“中国军校行”。
身处同一学员营,100多名中外学员混编成3个模拟连,在对话交流中进步,在互学互鉴中成长。
军事院校教育专题讲座中关于中国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介绍,引起大家对不同国家军官培养模式的好奇。讲座结束后,各国学员继续深入交流彼此军校的学制、学科专业、训练课目等,并分享各自的从军经历。
“肯尼亚空军学员在军校期间不分专业,毕业后才确定深造方向;泰国空军院校一般采用5年学制……”阿塞拜疆学员迈赫迪表示,此行收获颇丰,混编同训的方式让他获得了解各国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机会。
中外学员还在空军工程大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中心,通过多套VR虚拟现实设备以及暗视野多维情景训练系统,沉浸式体验高空飞行、夜间空战等场景。这些设备可以用来提升战场适应和行为控制能力,让外军学员产生浓厚兴趣。
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此次学员周组织中外学员参观科技馆、开展军事科技研讨会,在参观交流中眺望空天力量的发展。
此次来华的大多数外军学员是飞行员,对航空航天展览最感兴趣。在“航空之旅”展厅,他们在歼-35、歼-10C等战机的互动介绍前仔细观看讲解,并与场馆内的运-20模型合影。不少外军学员表示,中国国产新型战机令人印象深刻。学员们还在参观间隙分享飞行心得,畅谈未来战机的可能发展方向。
本届学员周,无人机是中外学员重点讨论的话题。泰国学员莫斯曾于2023年在美国获学生无人机竞赛第二名,他与中方学员徐倩互相分享了无人系统的应用经验。印度尼西亚学员沙奎尔则介绍了印尼军队在反恐行动中运用无人机的实战经验。
在西安,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摩登”的方式展现,吸引外军学员进一步了解。学员们观看了《赳赳大秦》演出,深受震撼。该演出精心设计视听语言,以中国美学的诗意表达,讲述秦朝统一华夏的历史。肯尼亚学员奥德拉说:“表演以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古代中国,形式新颖。我此行最期待的正是了解秦朝并参观兵马俑。”
这次学员周是一段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旅程,也是一个加深了解、携手未来的起点。7天的时间虽短,但学员们结下的真诚友谊,必将推动中外军事交流合作不断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