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10月27日,随着最后一块总重达4800吨的屋盖钢结构桁架顺利提升至33米高空指定位置,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安东站站房主体结构顺利完工,标志着工程全面转入金属屋面、幕墙及装饰装修阶段。
西安东站是国家铁路网规划中的重要枢纽节点,车站建筑总规模39.4万平方米,是我国西部在建规模最大的高铁站。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项目建设团队充分利用全景智慧建造平台、无人机等数智技术,为站房建设按下“加速键”。
建造平台植入“数字基因”
西安东站站房屋盖采用全国首例山脊组合造型斜交空间管桁架结构,整体长400米、宽293米,投影面积达7.5万平方米,主桁架跨度89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标高相差11米,共有1.2万个焊接节点,构成复杂大跨度斜交空间管桁架结构体系。
为克服屋盖起伏高差大、桁架安装节点密、提升精确度要求高等诸多难题,项目团队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对11万余根钢结构构件完成复杂节点预演与构件精准定位。
“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全景智慧建造平台,通过对钢构件三维可视化管理,将构件从安装、提升到焊接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中铁建设西安东站项目部总工程师刘健介绍,该平台确保西安东站这座“钢铁巨无霸”稳稳矗立。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还特别开发设计了“数字化交付”内容。“它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车站,更是一个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完整‘数字基因’的智慧生命体。”中铁建设西安东站BIM(建筑信息模型)信息化负责人程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传统竣工时交付一沓沓图纸和资料不同,数字化交付意味着项目团队在电脑里同步建造了一个“数字孪生”车站。它集成建筑、结构、机电、管线等海量信息,从一颗螺丝的型号、生产厂家到一根钢梁的应力数据、一段管线的流向,在模型中都能一目了然。
数字化交付深度融合了西安东站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在站房建设中,数字化交付协助施工团队避免‘错、漏、碰、缺’,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与质量。”程衍说,团队还将施工进度、物料信息、工艺工法等与模型关联,实现了可视化精细管理。
未来,数字化交付的价值还将贯穿车站整个生命周期。后期运营维护团队可以依据精准的“数字底版”进行智慧运维,设备巡检、故障排查、应急模拟、能耗管理都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
无人机化身“智慧哨兵”
近年来,无人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西安东站建设过程中,无人机自项目开工起就化身成一名“智慧哨兵”,在安全巡检、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型构建与施工进度管理中大放异彩。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以往无人机需要“飞手”操作,但西安东站项目团队通过部署无人机机场,实现了无人机值守无人化。“我们为无人机设定了37条航线任务,实现24小时全方位无人值守自动巡航。”程衍介绍,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无人机能精准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并实时发出预警,将安全监管从传统的“事后处置”转变为智慧的“事前防控”。
除了织密空中施工“安全网”,无人机还能快速获取站房及周边区域的海量影像数据,助力“数字孪生”站房构建。程衍说,大型铁路枢纽建筑结构复杂、管线排布密集,无人机机场搭载高精度航测模块,便于高效生成实景三维模型。其获取数据相较传统人工精度更高、更直观,土方量测算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
此外,无人机机场为后续的施工安排和问题追溯提供了最直观的数据依据。“我们可以按周、按月、按日设定固定航线,无人机每次飞行都会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拍摄,将不同时期图像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叠加比对,项目进展一目了然。”程衍说。
无人机及配套机场将西安东站的建设过程从传统的“人管”模式升级为“数管”的智慧范式,未来在大型铁路枢纽等特大建筑建设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据悉,西安东站建成投用后,旅客年发送量预计将达到3650万人次,对支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