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1月10日,“2025年环境与健康学术会议第八次联合年会”在重庆开幕。会议围绕“守护绿水青山,智创环境健康”主题,吸引来自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9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重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覃正杰在欢迎辞中介绍了学校在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期待会议推动科研成果在西部地区的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教授刘兴国,中国医科大学皮静波教授,天津大学候世科教授,山西大学、山西能源学院桑楠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邱景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少伟教授,南京大学史薇教授,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等受邀在主会场作主旨报告。
皮静波围绕《基于毒性机制证据的下一代风险评估:路径构建与实践研究》,浅析下一代风险评估(NGRA)的底层逻辑和要素、概述基于毒物关键特征(KCs)的危害识别路径,提出对以KCs为基础、基于NAMs的NGRA框架展望。
侯世科以《灾害现场环境与健康关系探讨》为题,介绍了灾害医学的起源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团队基于灾害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救援人员和受灾人员的影响,进行了特殊伤病、损伤机制与新技术的研究。
桑楠以《煤基产业区大气颗粒物暴露特征、毒理效应与组分作用》,从全球大气污染现状、我国正面临的重要环境健康问题,通过挖掘分子靶点,解析关键致毒结构,提出健康驱动的污染精准防治是风险管控的关键。
刘兴国以《线粒体调控细胞命运》为题,介绍了线粒体调控细胞命运的新模式及生理病理意义。他围绕“mtDNA编码区是否可以使用标准遗传密码编码新的蛋白质”的科学问题,提出利用iPSC阐明AHS疾病丙戊酸特异肝毒性。
据了解,本次年会设立14个专题分会场,涵盖职业环境健康、环境暴露组学、人工智能与毒理机制等多个前沿方向。会议组织主旨报告45场,分会场报告230余场,并设有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创新论坛和壁报展示环节,为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搭建了高水平平台。
本次年会由中国毒理学会工业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及重庆医科大学共同主办,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