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崔爽
11月12日,以“专精特新培优育强”为主题的2025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会场内,一组数据引人瞩目:中国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76万家。这些企业以平均7%的研发投入强度、26项发明专利的创新能力,以及承担300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硬核实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筑牢经济韧性的中坚力量。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硬核“螺丝钉”
“十四五”期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补短板”“填空白”为使命,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多点突破。数据显示,“小巨人”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定修订标准超7万项,占全国总量两成以上;在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获奖企业中,超三成来自专精特新阵营。从未来材料到新能源汽车,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深海空天,这些企业以高研发投入撬动颠覆性创新。
以北京特思迪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一家在细分领域实现关键突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减薄、抛光(CMP)装备的研发与制造,通过持续攻坚,公司不仅累计授权自主知识产权200余项,更成功打破该领域进口设备的长期垄断,成为国内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类似案例不胜枚举。重庆中科摇橹船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相机攻克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难题,核心器件100%国产化;重庆汉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凭借1.2亿元研发投入,突破高端投影LCoS光芯片技术,填补国内精密工艺空白……全国超6000家“小巨人”企业深入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专精特新企业虽规模不大,却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支点。2024年,“小巨人”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4.4亿元,同比增长7.7%;平均净利润3026万元,增长4.1%。更值得关注的是,超八成企业聚焦重点产业环节,九成至少为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直接配套,在多个领域形成“链式”协同效应。
重庆的实践尤为典型。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当地引育动力电池、智能座舱、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小巨人”企业227家。其中,66.6%的“小巨人”企业实现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仅汽车领域的“小巨人”数量就占全国10%以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发挥链主企业作用,通过组建数字化转型联合体,汇聚约300家供应链企业,不仅将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嵌入产业链促进协同转型,更在汽车芯片等领域携手攻关,加速了国产化进程。
双轮驱动:培育“小巨人”成长沃土
“小巨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系统性培育沃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多地区构建“梯次成长、衔接有序”的培育体系:财政、金融、科技政策协同发力,中央财政直接支持4200多家“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101个城市试点4.5万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截至今年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6.57万亿元、同比增长13%,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80%。通过“一月一链”“千校万企”等专项行动,打通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1800余家公共服务机构与线上平台联动,织密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
重庆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纳入市级重大改革项目,构建了“选种育种——上市企业”的七级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机制。目前,重庆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848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39.7%。专精特新“巨人”小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7%,平均拥有一类知识产权超20项。
回望“十四五”,“小巨人”的崛起之路,是一条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生动实践之路。展望新征程,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将持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体系,让专精特新这块“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激励更多中小企业勇立潮头,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铸就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