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百万年前“古生物化石宝藏”——探访大连骆驼山考古现场

2025-11-13 18:48: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 蕴

11月8日,辽宁省大连市骆驼山古生物综合研究项目考古现场已有几分凉意,探方旁的工人正用软毛刷细细清理一块犀牛头骨化石的围岩,骨缝里的泥土簌簌落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骆驼山古生物综合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金昌柱,今年已八次往返北京、大连两地,而这样的奔波,随着骆驼山考古工作持续了十余年。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金昌柱走进发掘区,阶梯式的探方层层向下延伸,最细处竟分出36层,每层都藏着不同时代的气候密码与生物演化及生物事件信息;不远处的临时整理区,工程师正给民工讲解鹿类牙齿的鉴定技巧……

这场需持续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不仅是在土层中翻找远古生命的痕迹,更是在现场的每一次敲击、每一回讲解里,延续着对地球过往的追问。

远古动物的乐园

这场与万年前生命的“对话”,要回溯到12年前。

2013年12月13日,金昌柱和大连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刘金远等人,根据复州湾黏土矿退休职工郭成万提供的线索,一起来到骆驼山进行古生物地质调查,结果发现,这里有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第四纪洞穴堆积。由于他们是最早来勘查骆驼山金远洞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专家,因此这个洞穴就由两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为“金远洞”。

金昌柱说:“这里是远古动物们的乐园,很多不同地质年代的动物族群都曾栖息在此。”

在骆驼山第五层探方前,工人李师傅向记者介绍一块露出大半的骨骼化石:“这是犀牛的股骨,你看这关节面多光滑,保存得太完好了。”他身旁的另一位工人则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拾取着几粒暗灰色的椭圆形石块,“这是鬣狗粪便化石,硬得很,里面可能藏着植物孢粉和骨屑。别小看这些粪化石,它们是古环境的‘记录仪’。”

金昌柱手指轻点着地面介绍:“通过铀同位素(放射性衰变原理)测年和磁化率的测定及孢粉分析,能还原出这里百万年前的温度湿度。百万年前这里的温度比今天凉爽不少,湿度是现在的两倍。”

金昌柱俯身指着堆积层的分层线对记者说:“你看这红褐相间的洞穴堆积层,每一层都对应着一次气候变迁,而化石就是生物对这些变迁的直接响应。”

当记者问及金远洞的独特之处,金昌柱站起身远眺洞穴深处说:“它的规模远超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本溪庙后山等遗址,堆积厚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地层年代从距今360万年前到30万年前,完整记录了5次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填补了东北亚第四纪生物地层研究的空白。”他补充道,“金远洞的化石密度和种类丰富度让我惊叹。”

化石破译演化密码

据团队成员刘文晖介绍,截至目前,骆驼山已出土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上万件,涵盖120多种哺乳动物,其中大连后鼢鼠、金普美洲豹、普湾鼬等都是新发现的物种。“最珍贵的是,这些化石都有准确的地层信息。”团队成员孙博阳说。

在金远洞临时标本整理区,金昌柱向记者展示了巨副骆驼的完整标本。他的语气难掩激动:“2015年首次发现时,我们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完整的个体,头骨、下颌骨、前后肢骨一应俱全。”

科研团队通过形态观测和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发现,这种生活在180万年前的巨型骆驼,与现代沙漠骆驼截然不同。“它们只有一个驼峰,生活在森林与草原交界地带,那时的骆驼山水草丰美,根本不是现在的滨海地貌。”金昌柱解释,“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巨副骆驼的演化史,还为亚洲与欧美生物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标本展示架上,一枚鬣狗粪便化石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在听海洞发现的,化石年代距今160万年左右。”骆驼山古生物综合研究项目研究员王元介绍,通过对鬣狗粪便化石的分析,他们发现其中含有三趾马、麝牛等动物的骨屑。这说明当时这里的食物链完整,而粪便中的孢粉则揭示了当时此处呈现针叶林与阔叶林交织的植被景观。

这些化石共同构成了一部“生物演化史书”。凭借上述发现,科研团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首次建立起我国东北地区新生代晚期高分辨率生物地层框架。

“我们发现了5次明显的生物更替事件,都与全球气候波动精准对应。”金昌柱说,“比如距今260万年左右的降温事件,导致一批喜暖物种消失,耐寒的早期猛犸象、披毛犀等开始出现。”

保护开发进入新阶段

离开发掘现场,记者来到位于骆驼山附近的周屯化石修复基地。从金远洞第一现场挖掘出的“宝贝”,在这里经历无数细致的打磨修复与复原后,以一具具完整的骨骼形态亮相。

实验室里,几名技术工人正戴着口罩忙碌。“这是刚从金远洞运回来的犀牛化石碎片,第一步要先加固。”技工黄明宝手持滴管,将稀胶轻轻滴在化石缝隙处,“化石非常脆弱,加固是基础,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另一张工作台上,风刻笔连接着空气压缩机,笔尖高频震动,将附着在骨骼上的围岩一点点剔除。“这是精细活,力道要控制好,既要去掉杂质,又不能损伤化石表面。”修复师刘虎说,“细微的骨纹理都是研究的重要依据,不能被破坏。”

对于破碎严重的化石,技工会采用拼接、翻模等技术进行修复。“我们用扫描仪采集化石信息,通过3D打印制作仿真件用于展览,原件则妥善保存用于科研。”金昌柱介绍,修复一件完整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每一件化石的修复,都是与远古生命的对话。”

骆驼山古生物综合研究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和大连金普新区院地合作项目。在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两间仓库内,还陈列着上万件金远洞出土的古生物化石和动物遗骨,大到大象的腿骨、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小到啮齿类动物的头骨,几百种已经灭绝或几经进化的哺乳动物标本赫然眼前。

这种“发掘—修复—科研—展示”的完整链条,得益于金普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院地合作模式。

自2016年合作以来,双方搭建起涵盖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环境研究等多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金普新区持续提供经费支持,中国科学院则投入顶尖技术和人才。“这是国内院地合作的典范,既保证了科研的专业性,又推动了化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金普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佟欣秋说。

“当前,随着出土化石品类的增加,尤其是具有工具可能性的骨器化石的不断出现,骆驼山古生物化石群的保护与开发已进入崭新阶段。金普新区正整合骆驼山洞穴化石群与新区其他优质山海资源,尤其是金石滩海蚀地貌景观等,谋划世界级文旅IP。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里会成为东北亚古生物研究、科普、研学的核心基地。”佟欣秋说。

站在骆驼山顶,远眺渤海湾,金昌柱感慨:“金远洞的发掘至少还需要50年,我们这代人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夕阳下,修复中心的灯光与发掘现场的探照灯遥相呼应,百万年的化石密码正在这里逐一破译,这处“古生物化石宝藏”,正从地下走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责任编辑:翟冬冬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