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张伟
诞生于福建农林大学的菌草技术,为何能高效地在107个国家传播?为何能在17国建立示范基地?为何能从一项解决“菌林矛盾”的农业技术,成长为服务国家整体外交、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名片”?
11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举办2025年科技成果对接暨产学研合作签约大会。该校发布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典型案例,首次披露这一“中国名片”背后的职务成果赋权之变,释放了蕴藏在科技成果中的巨大能量的。

1983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开展“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自1986年取得了“利用芒萁、类芦等七种野草栽培食用菌技术”技术成果起,已累计取得一百多项科研成果。
以往,国内不少科研人员遇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困局,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归单位,一旦转化失败,就可能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导致大量成果只能在实验室里“沉睡”。
如何打破这一窘境,让科技成果“活”起来?2022年2月,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单位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2023年11月,福建“科创20条”明确了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允许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2025年1月,福建出台《福建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试行)》等,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新模式探索。
作为福建“先使用后付费”等工作试点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积极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为“成果转化特区”。依托中心,该校主动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鼓励菌草技术团队骨干科研人员,联合福建华闽进出口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产业化公司——福建正原菌草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同时,该校将市场价值高的33项核心菌草技术成果作价600万元、期限20年,许可该公司在中国境外地区以独占和排他方式实施,推动菌草技术援外与国际合作工作。
目前,该校已将该项目已取得技术许可使用费,按照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项目组获得不少于转化净收益70%的奖励”,扣除转化成本和留归单位的部分,奖励给项目组41人。这一改革举措,彻底打破了以往科技成果“沉睡”在校园的桎梏,通过“专家控股、学校许可、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让发明人成为事业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其将技术推向全球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介绍,锚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目标,学校还与马来西亚相关机构和企业签署了成果转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实现再生稻技术出海;完成全球首个红麻基因组、籽用大麻基因组破译,并与6个国家建立国际科技合作,输出中国麻业技术方案等。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多项硬核技术‘出海’,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全球影响力的战略实践,彰显了高校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表示,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产业名片”,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福建农林大学FAFU产学研智联AI平台上线,为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搭建“一站式”对接桥梁。该校还与重点企业代表签订了“人通智一体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经费超2100万元;集中推介了“可替代传统甲醛胶黏剂的木质素基胶黏剂制备与应用”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单项冠军”级科研成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