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鹏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初冬寒意渐浓,陕西西咸新区中核创新园的能源控制中心里,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传递出另一种“温度”。项目负责人刘文斌指着实时数据介绍:“我们通过‘地热+燃气’互补系统,动态调节供能比例。每消耗一份电能、能输出4.2份热能,比电采暖更节能,比燃气更低碳。”这套系统不仅让3.4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实现冬暖夏凉,每年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2吨,相当于种下一片“隐形森林”。
作为2023年11月获批的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西咸新区正将这样的低碳场景,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路径,让“低碳”从理念走向日常。
清洁供能推动能源减排
能源是降碳的主战场。西咸新区全面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绿色供能体系。
目前,新区已建成多个“光储充放检”一体化超充示范站,21家集中供热企业全部采用清洁方式供暖。其中,中深层地热能供热面积已达1580万平方米,成为区域供暖的“主力军”。
在新区太平镇,连片的光伏板在冬阳下熠熠生辉。这里是西安首个大规模“光伏+农业”融合项目——陕西省西咸新区太平镇15万千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工作人员蹲在田埂边,指着板下的鱼桶和菜畦解释道:“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光伏板既能遮光降温,一年还能发电2.1亿度,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8万吨。”这种“一地两用”的模式,在节约标煤约6.8万吨的同时,还让村民实现“发电增收两不误”。
能源转型的触角还延伸至建筑本身。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一栋覆盖青灰色玻璃幕墙的科研楼实现了能源自给。“我们利用建筑外立面23%的面积,就能满足整栋楼全年的绿电需求。”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总监刘壮介绍,这栋建筑深度融合光伏、5G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传统建筑创新升级为城市提供能源、信息服务的供给站,重新定义着未来建筑的形态。
如今,西咸新区正以“全域绿色”为目标,加快推进住建领域转型。截至目前,新区累计推广海绵城市超过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4800万平方米,规模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超低能耗与近零能耗建筑推广规模达1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准覆盖率持续提升,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
技术突破助力工业降碳
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也是技术降碳的关键领域。西咸新区通过引进绿色项目、推动技术革新,不断激活制造业的“低碳基因”。
如今,隆基绿能光伏科技(西咸新区)有限公司、三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绿色低碳重点项目已在此落地,80余家氢能企业聚集于此,占全省氢能企业半数以上,绿色产业链正不断延伸。
在工业余热回收领域,西安盛世优联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轧钢棒材冷床余热回收系统(RCBHR)”成为技术亮点。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能将冷床上棒材的辐射热回收转化为蒸汽,用于发电或供暖。”目前,该系统已在陕西本地钢厂使用,示范线年回收蒸汽约6.72万吨,发电10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它不仅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更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冶金行业降碳提供了新方案。”该公司总经理李普会说。
在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绿色工厂,降碳已从生产端延伸至全链条。企业投资部部长潘亮带领记者走进车间,墙上的大屏实时显示各环节能耗变化。“我们不仅要自己做‘近零碳工厂’,还要带动上下游一起转型。”据潘亮介绍,该企业主导编制的“光储充放检”技术标准,已推动西北地区近百家产业链企业实施绿色改造。产品出口70多国,同时为西咸新区提供百余个绿色岗位,累计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低碳活动。
可感知的温度、可计算的节碳、可分享的就业,在西咸新区,低碳实践正从“点”到“面”铺开。“工业降碳不是一家企业的事,而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转型。”潘亮说,“我们要让绿色制造从生产线走向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