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11月1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连接全球:推动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论坛召开。论坛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等发布《全球城市绿色低碳透明度指数》(CGTI)报告,首期选取全球六大洲30个国际及中国城市,对其在环境、气候、生态、转型发展四个维度的监测监管与信息公开表现进行系统评估。
据介绍,CGTI指数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编制,香港地球之友在评估中也承担重要角色。报告基于城市共建、污染源监管、空气质量、水质、“双碳”及绿色供应链和企业气候行动等系列指数,并采纳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蔚蓝地图平台的数据开展研究,旨在发掘最佳实践,促进城市间相互借鉴,提升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能力。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在环境质量与污染监管信息公开上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效助力2013年以来中国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的快速改善,为全球南方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案。但在气候目标进展追踪、生态本底信息深度披露等方面,全球多数参评城市仍面临共同挑战。
为推动多方合力构建更加开放、可信和高效的城市绿色低碳治理体系,报告建议,基于智慧城市理念,通过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与环境DNA等前沿技术,构建全域感知的智慧环保监测体系,打通多源环境数据链路,形成从数据采集到精准决策的闭环机制,为现代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加强和规范企业气候、环境和生态信息披露,撬动整个价值链的绿色转型,助力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研究员认为,CGTI指数旨在紧密追踪世界典型城市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有益做法,以信息披露为抓手,促进全球各国及典型城市之间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已进入深化落实的关键期。提升城市透明度不仅关乎问责,更是构建各界信任、引导市场资源、激发社会创新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持续评价、对标与交流,加速全球城市绿色进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香港中文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教授戴沛权说,“环境资讯的公开,使政府、企业与市民能在同一事实基础上协作,推动更具科学依据与公信力的气候行动。我们希望借此平台,推动更多城市以科学、透明与创新的方式,共同迈向可持续、低碳及有韧性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