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刘桂源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获悉,成都中医药大学彭腾教授团队研发的黄精系列技术成果,凭借“四端联动”转化模式与显著产业化成效,成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典型标杆。该成果不仅实现了中医药专利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更构建起全链条转化生态,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我国中医药产业面临技术转化效率低、市场对接不精准、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大量专利成果难以落地。为破解这一困境,彭腾团队瞄准产业痛点,依托学校“三位一体”转化体系,构建起供给端、需求端、政策端、服务端联动机制,推动黄精系列技术成果高效转化。
据悉,该转化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供给端通过专利盘活系统梳理分级专利,开展全产业链导航布局;需求端全年完成30余次精准对接,确保成果契合市场需求;政策端赋予团队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支持零首付创办公司并提供专项经费;服务端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覆盖成果形成、中试孵化到转化落地各环节。相关技术累计形成成熟转化成果,主导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获全方位专利保护。
此外,学校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形成合力,为成果转化提供专利布局、技术评估、市场调研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协议定价模式,由学校、团队、企业三方协商确定许可费用,确保转化程序合规、价值合理。
截至目前,黄精系列技术已转化形成20余款大健康产品,涵盖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在500余家合作渠道推广,惠及消费者超50万人次。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3040万元,带动多地相关产业产值超1亿元,帮助种植户增收致富,患者及消费者相关健康改善周期显著优化,极大减轻了健康消费负担。
下一步,成都中医药大学将持续深化“四端联动”模式,助力彭腾团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展黄精深加工领域,研发更多适配不同人群的大健康产品。同时优化“里程碑式”收益分配机制,根据成果迭代、市场拓展等关键节点调整激励力度,持续激发科研与转化活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