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11月14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科主任施福东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科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多发性硬化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并成功开发出潜在治疗药物,有望为多发性硬化和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内“区域化炎症”与“神经退行性变”之间的分子联系。施福东团队发现,当脑部细胞受损死亡时,会释放线粒体甲酰肽激活FPR1受体,进而引发局部炎症并导致神经元损伤。“这就像大脑里有很多分散的小火团在持续燃烧,最终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施福东解释道。
研究团队通过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疾病动物模型和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系统性研究,证实了FPR1引起神经退行的具体分子机制。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和设计技术,从二百万化合物中筛选出能抑制FPR1的小分子化合物拮抗剂前体,经结构改造和功能试验将其优化为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FPR1新型拮抗剂T0080。动物实验显示,该药物能有效抑制炎症并减缓神经退行进程。
“对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现有药物主要作用于外周免疫系统,对已经进入大脑的区域化炎症束手无策。”施福东表示,“T0080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直接作用于脑内病变部位。”目前该药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有望成为首个针对多发性硬化症核心病理机制的靶向治疗药物。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女性患者尤为多见,是全球青壮年非外伤致残的首要病因。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例如出现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甚至瘫痪等症状。据统计,全球约有280万患者,由于病因不明且需要长期跟踪治疗,该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我们的发现不仅适用于多发性硬化症,对脑创伤、持续性癫痫发作和脑卒中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都有重要启示。”施福东强调。事实上,这项研究源于该团队近十年来对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疾病患者的持续追踪研究,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归纳出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病变是中枢神经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并明确了其内在联系及目前和未来的治疗策略,该项成果近期也在《科学》上发表。
据悉,除了T0080,施福东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教授共同开发了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CCR5新型抑制剂,于2025年5月获得国家药监局I类新药临床试验批准,相关成果2022年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尽管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已看到曙光。”施福东说。随着T0080等创新药物的研发推进,困扰医学界半个多世纪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难题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