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探秘黑土地上的科学储粮——“地趴粮”站起来 钱袋子鼓起来

2025-11-18 07:46: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刘也

冬日的内蒙古兴安盟黑土地上,寒风掠过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的集中储粮点,发出呼呼的声音。在这里,百余座装满玉米、用钢丝网围成的圆形栈子拔地而起,它们被当地农民称为“玉米楼”,是一种科学储粮仓。仓内,金色的玉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展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科学化的粮食仓储,直接影响着粮食收储能力与粮食储存安全,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1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兴安盟,实地探访科学储粮带来的显著变化,真切感受到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理念的深刻变革。

玉米“进楼”换来农民增收

一大早,兴牧嘎查村民孙国彬带着记者来到自家的“玉米楼”前,透过钢丝网查看今年的新粮。“以前收好的粮食都是直接堆放在地上,降雪、虫害、发霉会导致粮食品质价格下降。现在好了,‘地趴粮’住进了‘玉米楼’,虫吃鼠咬、雨雪侵害的问题一并解决,仅卖粮一项,我就能增收2万多元。”他介绍。

兴安盟粮食产量占全区的17%,玉米种植面积在860万亩以上。过去,每到秋收尾声,如何让秋粮通风避害、安全过冬是农户最犯愁的事。

自内蒙古推行科学储粮政策以来,兴安盟便被确定为试点地区之一。兴安盟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扬告诉记者,今年,兴安盟财政计划安排资金3000万元推进科学储粮工作,按照“自然通风、立体存放”的原则,有效降低粮食霉变和损耗风险。

“大家这两天抓紧把园子清出来,把储粮工具收拾出来,需要增加‘玉米楼’的联系我!”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东方红村的村民微信群里,党支部书记曲永波发出的通知被置顶。通知发出后,曲永波迅速收到了100套新设施的建设需求。

“我家今年种了80亩玉米,自建了20多套‘玉米楼’。通过减少损耗,预计能多卖1万多元钱。在多建‘玉米楼’这件事上,乡亲们从自发到自觉,没有任何犹豫!”曲永波说。

节粮减损端牢中国饭碗

记者来到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永兴村申丰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内,几座5层楼高的风干塔格外显眼,合作社理事长申国富和村民正在卸运玉米,脱粒后的玉米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送入仓内。

“风干仓一次能容纳400吨玉米进行晾晒,借助自然通风仅需5天就可以将粮食中的多余水分去除,显著提升粮食品质的同时,也大幅增强了粮食处理效能。”申国富告诉记者,利用风干仓进行储粮入仓,每斤玉米可以减少5分钱损耗,每亩地就可以增收约100元。

相比“玉米楼”,这种储存模式更适合大规模集中储存玉米,成本低、风干快。“目前,我们合作社吸引了27户村民,种植面积3000亩,今年效益可达到100万元以上。通过风干仓储粮,玉米质量显著提升,十分受各地商家青睐。”申国富说。

“玉米‘上楼’,卖粮不愁。”这句出自兴安盟农民口中的顺口溜,流露出科学储粮带来的丰收喜悦。兴安盟的粮食仓储方式摒弃了“露天堆粮、靠天储粮”的老办法,秉持“节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的科学理念,探索建立了“立体储粮、集中储粮、粮食代存、籽粒直收、烘干入库”等科学储粮模式,推动农户储粮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有了科学储粮,农民心里不慌。基层实践证明,储粮科学化从源头和生产环节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打下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力保镇镇长唐子建深有感触。

今年,兴安盟预计玉米产量达120亿斤以上,全盟90%的玉米将实现科学储存,节粮减损5.4亿斤。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