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10月21日,众多国内顶尖农科专家齐聚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参加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对山东多年来科技治理盐碱地成果赞不绝口。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东以黄三角农高区为试验场,耕地面积实现连续4年净增加,一批耐盐碱新品种接连落地。
“白色荒漠”向“金色粮仓”的转变,正是科技兴农战略的生动写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十二年春华秋实,山东农科人牢记使命,在15.8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奋力谱写新时代科技兴农的齐鲁答卷。
技术种进大地深处
“当时,总书记问我是不是经常到农村去?”时隔十几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法宏向科技日报记者说起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交谈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王法宏一年中大半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奔走,直接为农民服务、为一线解难题。他也是成千上万扎根基层的农技人员的典型代表。仅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常年坚守一线的科研人员就有上千名,为全省农业生产提供“靶向服务”。
“总书记曾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曹新有研究员,一直将这番话作为科研信条。
一直以来,“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成为育种行业几乎无法突破的“天花板”。但曹新有团队直面难题,大胆尝试,从成千上万个单株中筛选出能实现品质与产量双赢的品种。
曹新有告诉记者:“培育一个小麦新品种,至少经过六代筛选,需要从几千个杂交组合中,综合平衡产量、品质、抗病性、抗倒伏等多种性状,最终找到最优组合。”
2018年,曹新有团队培育的“济麦44”通过审定。目前,该品种实打最高亩产808.6公斤,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高产纪录,已连续3年稳居我国强筋小麦年推广面积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达4251万亩,并入选山东、山西和国家粮油主导品种。
“济麦44”绝非实验室里的偶然成果。它从立项到应用,始终“接着地气”——贴近实际需求、契合生产理念。曹新有已参与育成15个小麦新品种。谈到育种秘诀,他指了指麦田说:“秘诀就藏在田间地头里。农科人员要真正下沉到基层,才能做出实际成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种进土壤里。截至今年7月,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7.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3%,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重要贡献。
科研耕耘碱地“新生”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三角农高区考察调研,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当时正值大豆收获季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总书记点名的豆子,就是‘齐黄34’。”该品种首位培育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徐冉对这一幕永生难忘。
“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徐冉告诉记者,“我们要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徐冉与团队成员积极致力于加大适宜盐碱地品种选育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大豆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同样把根扎进这片盐碱地。在科研路上,挑战如影随形。田志喜说,第一年试种就遭遇“下马威”——种下的苗几乎都没长出来。“咋办?失败了就再来呗!”连续4年,田志喜团队跟盐碱地试验场“杠上了”,试验、淘汰、筛选……在连续对8000多份大豆材料进行筛选之后,他们最终得到显著耐盐碱大豆种质材料56份、特别优异材料18份,其中两个大豆品种表现尤佳。
2023年,田志喜团队培育的“科豆35”在东营600亩盐碱地上示范种植,平均亩产突破300公斤,远超我国平均132公斤、美国平均225公斤的水平。去年这一品种在山东东营推广种植4000亩,未来可为20万亩耐盐大豆提供优质种源。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如今,来自天南地北的46支创新团队“会师”黄三角农高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国产耐盐碱植物优良品种越来越多,一批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显现:2个藜麦试种新品系亩产分别达到170公斤、190公斤;“济麦60”在土壤含盐量3.01‰的盐碱地实打亩产560.4公斤;高耐盐水稻“鲁盐稻69”亩产达498.17公斤;耐盐水稻“盐黄香粳”亩产超500公斤……这些都成为当地盐碱地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作物品种。
智慧农业价值跃升
“总书记关心石榴产业发展,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两年前的情景,山东省枣庄市榴园镇村民刘远依然历历在目。
2023年9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浙江考察返京途中,专门来到枣庄市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
“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澎湃的奋进力量。
走进石榴高标准设施种植示范园,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白色大棚,其中有单栋冷棚、连栋薄膜棚,还有高档的连栋玻璃棚。如今,枣庄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智能大棚、水肥一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让石榴种植迈入“智慧时代”。
“过去种石榴产量低,技术不成熟,一亩地只产几百斤。”刘远感慨道。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他种植了大红袍、冰糖冻、大青皮等5个抗冻、丰产石榴良种,以满足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借助防虫黏虫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刘远将石榴效益从年利润2万元提升至近10万元。

一颗石榴,浑身是宝。如何实现价值跃升?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广良说:“我们积聚科研力量,将设施农业引入石榴产业,建设现代化石榴深加工产业园区,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价值的N次跃升。”
石榴产业之变,是智慧农业赋能山东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等“土特产”迈向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提升了农业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
用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出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以及13%的水产品,这是农业大省山东的担当,更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落地后催生的高效产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梁金光表示:“我们要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