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睿君
“十四五”以来,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广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20年翻番,新产业新产品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50%,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西部第4位。
以人工智能小切口做好新质生产力培育大文章。广西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建设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高地。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先后落地,与老挝等8个东盟国家达成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合作协议。组织实施“人工智能+”揭榜挂帅项目,在动力装备、有色金属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垂类模型成果,与老挝、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联合实施动物疫病智能化监测与防控、AI交通风险感知与调度等攻关项目。组建广西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13家,其中与越南等国家共建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实验室5家。广西人工智能学院顺利开学,建设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教科产融合基地。2024年,广西服务机器人产量比上年翻番;2025年,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6.4%,智能网联汽车同比增长10%。国内首批1.7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在柳州优必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量产。南宁宇立仪器有限公司六轴力传感器国内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广西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区位优势,建成9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打造了我国首个落户东盟国家的离岸创新孵化示范载体——中泰东盟创新港。成功举办13届面向东盟的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大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是中国唯一一个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已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成员数已超2900家,组织技术对接和展示活动240多场次,对接项目超1.64万项,服务企业2.2万家,促成签署合作协议1100多项。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并持续举办各类专项技术培训班和“10+3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累计培训东盟国家技术和科技管理骨干1400多人,引进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科技人才120人次。第三届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等广西承办或主办的多项活动列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2024—2025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成果报告》。
科技创新支撑千亿产业升级发展。广西组织实施科技“尖锋”行动和产业链创新重大专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重大技术254项,有力支撑形成十大千亿元产业,材料产业和林草产业突破万亿元。加快推动关键金属产业创新发展,广西成为国家关键金属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研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锡锑铟多金属矿绿色高效分选技术、液态高铅锑渣富氧侧吹还原熔炼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内首条氮化镓激光器量产线等。打破国外ITO(氧化铟锡)靶材技术垄断,成功开发国内目前唯一量产且被广泛应用在蚀刻机等高端装备的半导体级铝合金产品,高精度超宽幅铝合金厚板助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创新水平,研发出全球首款混动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第二代电动装载机实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型号GQ-23)创下同类产品探测水深最深、体积最小、重量最轻、性价比最高等多项世界之最。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自主创新推出总装“岛式”工厂,支撑2024年广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七。创新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水果产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全国每3勺糖就有2勺产自广西。广西大学科研团队公布最完整的现代甘蔗栽培种基因组序列,甘蔗自育品种覆盖率在92%以上。2024年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纵深发展。广西成立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科技委员会,先后召开7次会议,着力抓好关系广西发展全局的科技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改革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设立“尖锋”“智果”“夯基”“协同”“垒台”“赋能”六大计划,让有限的创新资源更聚焦于产业创新全链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80%以上重大创新平台由企业牵头,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流通渠道。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允许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比国家规定高20%。“十四五”前4年,广西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年均增长29%。2024年,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比2020年增长67%。
“十五五”时期,广西将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各方所愿,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科技创新路径,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广西,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广西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