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何睿
11月18日—19日,首届村镇低零碳清洁供热供暖大会暨生物质燃料产业化与零碳园区建设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这场汇聚相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行业企业代表的盛会,聚焦农村能源转型与零碳发展核心痛点,围绕光伏并网难题、零碳园区建设路径等关键议题,传递破解行业瓶颈的前沿思路,为“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提供技术与政策参考。

破光伏“红区”困局:分布式储能成核心,政策机制需创新
我国农村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却受限于电网接入瓶颈难以释放。数据显示,农村各类屋顶可安装光伏总潜力超20亿千瓦,年发电潜力达2.5万亿千瓦时。在满足未来农村全面电气化后自身用能需求后,仍有大约1.5万亿千瓦时的多余电力需要上网或就近消纳。但现实是,农村配电容量有限,屋顶光伏安装达到20%左右容量就可能引发台区变压器超载、线路超压问题,多地因此划定光伏安装“红区”,消纳能力有限和并网困难限制了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
“等待农网大规模改造既不经济也不现实,核心解决方案是发展分布式储能与灵活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报告中指出,每户配置60千瓦时储能容量,可通过峰谷调节实现20千瓦光伏产生的电力错峰上网,“白天光伏发电储能,晚高峰电网缺电时再输送,不仅能缓解电网压力,还能让配网满负荷运行时间从1500小时提升至5000小时”。
要推动储能方案落地,政策机制创新需同步发力。江亿建议:“取消‘红区’限制,在台区变压器加装限流器保障电网安全;实施动态电价,引导储能参与电力调节;参照家电下乡模式推行‘电池下乡’补贴,按30%—50%比例补贴储能成本,同时推动农机电气化,将电动车电池作为分布式储能资源,进一步降低储能部署门槛。”
建零碳园区:非“低碳升级”,节流开源储能三管齐下
随着“十五五”规划明确“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的目标,园区低碳转型进入关键期,但概念混淆、技术适配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推进步伐。“很多地方把绿色、低碳、零碳混为一谈,实际上三者是递进关系——绿色是基础,低碳是提升,零碳是更高阶的跃变,需要实现碳排放量化指标达标。”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强调,根据国家级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要求,园区用能必须大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绝非简单的能源替代就能实现。
达标难的核心痛点,在于可再生能源供应不稳定、储能配套不足,以及传统化石能源供热占比高、替代难度大。对此,杨旭东提出“节流、开源、储能三管齐下”的技术路径,构建涵盖生产工艺节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绿电直连、各类高效热泵、跨季节储热储冷、智慧能碳管控在内的关键技术体系。“先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用能需求,再开发光伏、风能、生物质等本地或附近的可再生能源,最后用储热储电技术解决能源供应不稳定问题,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
多地已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案例:唐山高新区通过精准评估资源禀赋,整合光伏、生物质供热与储能系统,逐步降低园区化石能源依赖;山东东营将电动农机与农村微网结合,利用农机电池作为移动储能单元,使光伏自给率提升至70%以上,光伏装机容量增加一倍。针对生物质供热污染排放问题,杨旭东还呼吁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推广气化、半气化燃烧技术,配套SCR脱硝、布袋除尘等高效治理设施,让生物质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为零碳园区筑牢环保底线。”
(受访单位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