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芃
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郭某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被警方带走调查。随后,江苏科技大学通报,已与该人解聘。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翻开郭某此前的简历,“高考状元”“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德国洪堡青年学者”……一系列头衔看上去确实足够吸睛,但经媒体多方查证,均未得到证实。
郭某的手段并不高明。其所列头衔中有些是利用重名巧合,有些成果、荣誉则压根“查无此事”。但就是这样拙劣的手段,仍让其通过层层审核,走上高校“首席科学家”这样的重要岗位。媒体通过关键词搜索、官方网站查询等简单手段便能发现郭某的简历真实性存疑,身为用人单位的高校却仍被如此疑点重重的履历蒙蔽,不可谓不荒唐。
这当中固然存在江苏科技大学在通报中承认的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对人才头衔的过度崇拜和迷信,让把关者眼里只看得到头衔,却没留心可能存在的骗局。
毕竟,若真能引进这样一位“自带光环”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能为高校“增光添彩”,更有可能为其争取到真金白银的科研资源。郭某们正是摸准了这套逻辑,才敢拿着真假难辨的履历在高校和社会上招摇撞骗。
郭某疑似造假的事件或许只是个例,但其带来的影响却十分恶劣。当伪造头衔的“南郭先生”占据重要科研岗位,占用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搞研究”,真正潜心学术的学者势必要面临资源被挤压的困境。对学生们来说,得知曾站在讲台向他们传道授业的可能是一位“假老师”,他们对学校信任的动摇,也不是简单更换导师所能弥补的。
这一荒唐事件为高校及科研单位打了一针“清醒剂”。作为育人圣地、科研净土,相关单位作为第一责任方,必须从源头把好用人关,在引进、评定人才时,建立更加透明、严谨的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机制,把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挡在门外。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要树立起更加科学的人才观,摒弃对头衔的过度追逐,守住学术研究的纯粹与严谨,让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更多机会和尊重,在本就属于他们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