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整体向好,但“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呈早发、高发新趋势,引发普遍担忧。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受到广泛关注。
《意见》明确,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以下简称“每天2小时”)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到2035年,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增长时期,充足的运动可以促进他们体魄强健、身心健康。不过,在学业压力较大的今天,“每天2小时”的要求要如何达成?
第一问:为何强调“体质强健”?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21年出炉的全国第八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依然存在着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当前,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寄予更大期望。从监测情况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改善,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但“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依然突出。理论和实践都一致表明,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问:为什么施行“每天2小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此前的调研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82%以上的中小学校能够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但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效果看,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指出,正是在此背景下,“每天2小时”成为必然的选择。“每天2小时”要求中提出的“综合体育活动”的概念与国际通行的“体力活动”概念类似。体力活动是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一切身体运动。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教授解释,落实“每天2小时”,重点还是在校内。只要能动起来,无论是做操、跑步、踢球、跳绳、踢毽子还是快走都可以算作综合体育活动。不过,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进行户外运动,多做户外运动还可以有效预防近视。
第三问:如何落实“每天2小时”?
在辽宁沈阳浑南区第九小学,孩子在学校每天跑跳玩闹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该学校原校长侯明飞表示,学校早上有晨跑、跳绳,白天有体育课,有课间休息整合出来的运动时间,再加上课后延时服务,孩子们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能得到保证。而且,学生几乎在校园的各个地方都能找到运动场所——学校里有独轮车、滑梯、滑板赛道、梅花桩、绳梯、造雪(雨)机、滑雪训练机、赛艇荡桨池、攀岩墙……
侯明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校长心中确实认为“健康第一”,那他们一定每天琢磨着如何创造条件开展运动。校长足够重视,善用资源,就能让孩子都动起来。
王宗平表示,上好体育课保证学生运动强度很重要。现在的体育课多为“三无”体育课,即“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上得“太温柔”,无法实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体育课要有强度,有密度,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王宗平强调。
他帮记者算了一下,如果严格落实文件要求,中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25—30分钟有质量的大课间,再加上课间活动时间,学生在校内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是能达到两小时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全面施行“每天2小时”估计还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达不到2小时,如何监督,有没有问责机制,也是需要考虑的。”王宗平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