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星火耀江淮——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四十年服务地方纪实

2025-11-20 10:59:1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刘加华

初冬的江淮平原,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精准播下冬小麦种子。不远处,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农大”)小麦育种专家卢杰蹲在田埂边察看墒情,叮嘱种粮大户抢抓农时。

这片充满科技感的田野,与四十年前皖西大别山区的村民种植粮食缺乏科技人员指导、无任何先进设备、全靠“天收”的景象判若云泥。

正是安农大一代代师生,用双脚蹚出一条名为“大别山道路”的实践之路,让科技星火在江淮大地燎原。

播撒“科教扶贫”火种

“20世纪80年代,位于大别山区的金寨县是一个革命老区,老、少、贫,交通不方便,种粮缺乏技术指导,全靠天收,导致粮食不够吃,老百姓是真苦……”时任原安徽农学院(安农大前身)院长沈和湘的回忆,道出了当年大别山地区的困窘。

1985年,改革开放春风已吹暖沿海,而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仍在贫困中挣扎。就在这一年,安农大与金寨县携手,创办全国首个校地合作农业专科班,“科教扶贫”的火种,就此在红色土地上落地。

没有教室,废弃仓库清扫后架起桌椅便是课堂;缺乏实验室,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科研阵地;师生们背着标本箱、揣着技术资料翻山越岭往村里跑;山路难走,鞋子磨破是常事;夜里没灯,就点着煤油灯整理数据、给农民讲技术。

首届专科班开设林学、蚕桑两个专业,招了67名学生。这些学生白天与农民一同耕种,夜晚在煤油灯下总结实践经验、编写实用教材——他们要的不是“纸上谈兵”,是能让农民用得上的知识。

这种坚守持续了13年,共培养了565名“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他们从“仓库课堂”走出,扎根在大别山各处播撒智慧火种。

宛志沪教授带领团队扎根金寨40年,将中药材培育成当地支柱产业,利用山区小气候成功引种西洋参,让千坪村人均收入从不足百元增长到千元以上;被群众称为“泥腿子教授”的胡承霖,耄耋之年仍奔走江淮大地。2005年,他倡议推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行动,通过推广扩大行距、氮肥后移等关键技术,使全省小麦单产提高97.4公斤,总产累计增产600.74亿斤,创造了粮食高产的“安徽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几代人的坚守。1991年,这份坚守被原国务院扶贫办和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大别山道路”——一条以山区资源为本、市场为导、科技为柱、智力为核心的扶贫开发之路。

这条路,一走,就是四十年。

点亮科技兴农希望

四十年间,“大别山道路”不断拓展内涵,从“科技智力扶贫”迈向“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推动农业从“靠经验”“靠天吃饭”向“靠科学”“智慧兴农”转变。

工具的迭代,见证了农业发展的变迁。

昔日师生肩挑铁锹徒步进山,如今无人机沿北斗航线巡田,物联网设备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皖北综合试验站里,小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虫情测报灯协同作业,实时传输数据。安农大工学院教师刘立超用手机展示农田图谱:“多光谱无人机一扫,缺肥、生虫区域一目了然。”

技术的突破,激活了产业的生机。

长丰县的草莓种植户,也切切实实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当地种了40年的“红颜”草莓,慢慢出现了品种退化的问题——果子变小、口感变差。安农大团队针对性攻关,推广脱毒种苗、引进优质新品种、优化种植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草莓亩产提升15%,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400万元。

科技的力量,更让农户“粮袋子”越来越满。

对于庐江县种粮大户王士照来说,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转变,体现在两个刻骨铭心的数字上。2016年洪灾,在安农大武立权教授指导下,通过科学施肥、精准调控,他家水稻平均亩产仍达909.32公斤,稳住了收成;到2022年,武教授持续优化技术方案,集成区域化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的水稻抗逆丰产栽培新模式,他家百亩示范片实现亩产1148.2公斤,创下长江下游水稻单产纪录。“以前靠天吃饭没底,现在靠科技心里踏实。”王士照说。

在科教赋能下,村庄也实现了“蝶变”。

定远县高潮村从“守着资源受穷”到“靠着科技致富”的变化,得益于安农大引进龙头企业,建立种质资源库,派驻“技术顾问”驻村指导,累计解决百余项种养难题。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0万元。

还有颍上县吴寨村,在安农大派驻三任驻村干部接力帮扶下,指导该村发展菜籽油加工等产业,目前已跻身“阜阳市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6万元。

奔赴乡村振兴之路

站在四十年新起点,“大别山道路”被赋予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内涵。

“这条路能走40年,关键是实现了办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良性互动。”安农大校长操海群说。

操海群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学校65%以上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创业,累计培养4.2万名“乡土大学生”;选育小麦、水稻、玉米等国家级新品种58个、省级新品种194个,集成省部级主推技术44项,推广应用“四新”技术1200余项,服务带动2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

作为扎根江淮大地的农业高校,安农大首先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粮食单产提升整县推进行动”,实打实的成效就在田垄间:长丰县下塘镇稻麦示范区小麦亩产656.4公斤,创江淮稻茬小麦高产纪录;淮南农场稻麦示范区亩产653.8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18.5%。“皖临白山羊”填补安徽大家畜新品种空白;安农大制定的省内首个无人机施药标准三年帮助农民节本增收80余亿元。

同时,安农大以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牵头联合省内58所高校组建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让高校资源精准对接县域需求;通过“百校千镇万村大调研”摸清乡村痛点,凝聚多校力量攻克农业科技关键问题。

如今,学校的服务触角已遍布江淮:全省建成8个综合试验站、32个特色产业站、199个科技小院,组建42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55个科技特派团,400余名专家常年守在田间,把实验室搬到地头,真正实现“技术下沉、服务落地”。

2025年8月,安徽省联合全国顶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肩负起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的使命,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丰产田。

从1985年到2025年,从“标本箱进山”到“北斗巡田”,从科技扶贫解温饱到系统服务促振兴,“大别山道路”承载着四十年的坚守与传承。

“这条路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它是学校探索出的一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实现了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学校将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脚踏实地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安农大党委书记张庆亮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