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伤疤”到“生态翡翠”——广西贺州姑婆山废弃矿区的绿色蜕变

2025-11-21 10:12:5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通讯员 卢昱彤

站在广西贺州姑婆山旅游度假区体育训练基地的观景台上远眺,连绵的足球场宛如绿毯般铺展开来,网球场、篮球场点缀其间。难以想象,这片如今绿意盎然的体育综合体,几年前是一片尾矿堆积、污水横流的废弃矿坑。

11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随“壮美广西·打卡魅力四射新八桂”文旅融合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贺州市的姑婆山旅游度假区体育训练基地,实地探访这片由工业废地成功转型为生态运动与自然观光旅游胜地的绿色奇迹。

废弃矿坑“长出”绿茵场

贺州市矿业资源丰富,矿山修复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姑婆山旅游度假区体育训练基地,正是利用尾矿库修复治理、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典型样本。

据贺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尾矿库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贺州市平桂矿务局开采锡矿留下的历史痕迹。近年来,贺州市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废渣废水无害化处理、边坡加固、覆土复垦等系统治理,累计完成220万立方米尾矿修复、40万立方米工业废水处置,整治土地625亩。

“矿坑改造最大的挑战在于地形复杂、地质不稳,还有积水和土壤污染问题。”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健波介绍,“我们清除污染土,换填营养土,混合有机肥,才让这片‘废土’重新‘活’了过来。”

如今,这片曾经的尾矿库已蜕变为拥有38个足球场、4个网球场、3个篮球场的绿茵场,每年承接全国足球赛事2—3期,集训活动持续3—5个月,年接待运动员5万人次、游客10万人次,成为“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该体育训练基地还以“体育+旅游+康养”为平台,构建了“训、赛、学、游”一体化服务体系,配套足球主题酒店、潮玩营地等业态,形成“专业引领、全域服务”的发展格局。

“我们控制入场人数,加强环保宣传,实现运动休闲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韦健波说。

目前,该体育训练基地已获评国家体育优选项目、国家级典型体育服务综合体等8项自治区级荣誉,成为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示范项目。

矿山石林成“地质仙境”

距离姑婆山旅游度假区体育训练基地不远的玉石林景区,是另一处“废墟重生”的典范。

“这里的自然风光极为秀丽,空气清新且别具一格。”来自深圳的游客沈阿姨由衷地感叹道。

被游客沈阿姨夸赞的玉石林景区曾是采矿区域,由于资源枯竭,在20世纪90年代末停止开采。

为了修复生态环境并重塑景观,贺州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依托原有的汉白玉石柱、石笋等地质景观,精心打造出“石奇、树绿、景美”的独特风光。

“我们以‘观光+轻度互动’为主线,保留矿洞体验、‘一线天’穿行等特色节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地质变迁与采矿历史。”贺州文旅集团总经理助理叶昌艇说。

叶昌艇介绍,自2003年开业以来,玉石林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和“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被誉为“人间仙境”“大地盆景园”。景区还带动周边村集体新增10余个就业岗位,拉动酒店、餐饮等多业态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牛奶河”焕新滨水公园

姑婆山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不远处的马尾河,曾因采矿、选矿而严重污染,被当地居民戏称为“牛奶河”。历经十余年的综合治理,当记者亲眼看见时,它已华丽转身为水质清澈、河岸绿意盎然、步道整洁宜人的滨水公园。

“治理工作以‘源头截污’为核心策略,全面取缔了沿岸101家非法采矿选矿点,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污染问题。”广西姑婆山产业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玲说。

如今的马尾河滨水公园,花草葱茏、设施完备,设有亲水栈道、儿童乐园、音乐基地、热气球体验等多个项目。公园还常举办露营节、音乐晚会等活动,已成为市民游玩、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基地。

从废弃矿坑到绿茵场,从采矿废墟到地质奇观,从“牛奶河”到滨水公园——贺州市姑婆山旅游度假区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贺州篇章。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