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刘桂源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获悉,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黑甜玉米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历时十年培育的“黑甜玉8号”“黑甜玉13号”高花青素甜玉米新品种及转化成果,凭借突出的创新性与显著的产业价值,成为高校科技成果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范例。该成果填补了我国营养加强型鲜食玉米品种的市场空白,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及特色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鲜食玉米产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种质资源单一、品种同质化严重、功能性品种缺乏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升级与价值提升。面对这一重大产业需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高花青素甜玉米育种攻关,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通过国家及四川省审定的黑甜玉米新品种。黑甜玉具备植株适应性广、矮秆抗倒、中早熟耐贫瘠、籽粒口感优良等综合优势,更实现了“可生食、高花青素、富硒”等营养强化特性,多次在全国鲜食玉米大会中获得“最佳外观奖”“十佳风味金奖”等荣誉称号,深受消费者与市场的认可。
该成果依托学校特种玉米研究所的人才与技术支撑,集成多项种质创新与育种技术,经第三方评价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通过引进荣廷昭院士团队、起用青年科技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政策,组建了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服务团队,并于2023年被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授予“高水平创新团队”称号。在转化机制上,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四川隆康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品种使用权许可模式,与四川川农牛种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推动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目前,该系列新品种已在喜德县、郫都区、武胜县等多地开展示范种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5万余亩。通过全产业链开发,衍生出花青素玉米果酒、果汁、龙须茶等系列产品,为企业创造直接产值600余万元,带动产业链效益突破4亿元。其产业化应用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带动了种植模式调整、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下一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更多农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