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掘进边“做B超”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南京南隧道盾构段贯通

2025-11-21 15:57:0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通讯员 林凤 霍伟

11月21日8时许,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韩府山地底43米深处,开挖直径达9.33米的“宁芜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刀盘破洞而出,标志着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南京南隧道盾构段顺利贯通,施工取得重大进展。

宁芜铁路以货运为主,兼顾客运,是提升长江经济带东段货运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沿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目前国内盾构工程最浅覆土纪录

南京南隧道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的控制性工程,全长14.442公里,为单洞单线隧道,设计时速120公里,穿越南京市秦淮区、雨花台区、江宁区。

值得关注的是,盾构段全长约2.4公里,下穿河流、机场高速、京沪高铁既有隧道,上跨地铁线,并长距离与地铁线并行,沿途穿越粉质粘土、泥质砂岩、砂岩等地层,具有水系发达、地表建构筑物密集和地质复杂多变等特点。

中铁十四局宁芜铁路项目盾构负责人张凡军介绍,经过反复比选,该段落最终采用盾构法实施“地下穿越”。

“秦淮新河段的穿越是施工中最艰巨的挑战。”张凡军介绍,秦淮新河的地下施工区域长达100多米,盾构机顶部距河床底部最浅覆土处仅2.6米,不足机身直径的三分之一,创目前国内盾构工程最浅覆土纪录;同时,施工区域距京沪高铁近距离仅60米,对施工控制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盾构机顶部距河床底部距离很短,其在施工中如果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击穿土层,导致河水倒灌,而盾构机穿越秦淮新河的距离又很长,这需要我们慎之又慎。”张凡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经过科学研究,团队最终确定“定制设备+工艺优化”的方案,量身定制了“宁芜号”土压平衡盾构机。

多项智能技术加持,隧道施工可观可感

“宁芜号”全长132米,总重量1375吨,开挖直径达9.33米。“我们通过对盾构机整体结构布局、刀盘设计、推进系统、泥水循环系统等进行针对性设计优化,并配备开挖仓可视系统、盾尾刷磨损检测系统等先进智能技术,改进应用耐磨型镶齿滚刀、连续皮带机和单管单泵式渣土改良系统等部件,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张凡军说。

同时,项目团队采用“微扰动掘进+精准导向”技术,通过加强盾构机掘进参数和姿态调整,提高监测频率,为安全掘进和隧道轴线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下穿农花河、秦淮新河等重大风险点期间,采用“接长涵洞+抗拔桩”“分期导流、半幅施工”等方案,细化安全技术措施和应急保障措施,构建多级联动监测机制,保障盾构机平稳穿越。

“借助这个方案,盾构机的控制精度误差可达10毫米。”张凡军表示,施工中,团队持续优化同步注浆配比和应用管片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

“这有点像给隧道‘做B超’,可以实时监测管片壁厚注浆的饱满度,给操作人员提供最准确的施工数据,提高管片的成型精度,同时也能保证长期的隧道质量。”张凡军说。

为确保盾构机顺利接收,项目团队还在已完工隧道内超前帷幕注浆止水,有效稳固洞门端头,并通过“三维精测导航+分级减速控速+洞门动态适配”三重技术,确保盾构机精准出洞。接收完成后,盾构机将按计划长距离空推至既有竖井进行拆解吊出。

“随着盾构段贯通,南京南隧道建设已成功穿越沿线最高地质风险点,后续我们将加速推进隧道其他明挖、暗挖区段施工,确保南京南隧道早日全面贯通。”合肥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高级工程师孙波介绍。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区域铁路网布局,对于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增强路网灵活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