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11月15日,第十届残疾人数据科学研讨会暨2025中国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作为残疾人数据科学领域的重要年度盛会,本次大会不仅系统回顾了我国在残障统计、数据科学和智能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也面向未来提出了以数智化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介绍了他与团队构建的高质量残疾人微观数据库。他带领团队通过电表抽样等创新方法获取可靠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残疾人生命周期中的生育、婚姻与流动过程,为残疾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证证据。郑新业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失能失智等挑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必须依托数据科学推动健康老龄与人口统计研究,为风险识别、疾病与功能障碍规律揭示、精准预防与个性化康复提供新的科学路径。他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发挥统计学、人口与健康、公共管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优势,推进数据整合、方法创新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健康治理和科学决策贡献力量。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卢山认为,在当前这个数据驱动发展的时代,精准、系统、动态的残疾人统计数据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他表示,在即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创新调查方式、完善方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更加全面、精准地反映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民众期待。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在致辞中回顾了残疾人数据科学研讨会的十年耕耘,指出过去十年在大数据科学的推动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点亮了残疾人幸福生活的希望。他指出,要进一步依托统计学会残障统计分会的平台,以科技助残、数字化建设与法治保障为抓手,推动数据与政策、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把研讨会成果广泛转化为实践成效,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发布了“星言心语:孤独症大语言模型”。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残障统计分会会长凌迎兵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残疾人事业迈向科学化、精准化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能够精准把握残疾人需求,科学评估政策成效,优化服务供给,有效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与自我实现。他表示,“星言心语:孤独症大语言模型”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是数据科学与残疾人服务深度融合的实践典范,将为孤独症教育康复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智能支持。他呼吁各界加强合作、深化研究,共同推动残疾人“平等、融合、共享”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统计智慧与力量。

当日下午,研讨会围绕“大数据与残障统计”“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人群发展”“青年学者研究”设立三组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与会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数据科学与统计方法在残障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汇聚统计学、公共管理、人口健康、社会学、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力量,为推动数据整合、方法创新与跨界合作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主旨报告、项目发布与分论坛研讨等环节,会议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向政策制定和实践服务的有效转化,对于构建更加精准、公平、可持续的残疾人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办方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