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近日,记者走进中铁四局集团安徽智能制造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管片厂”)的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工业机器人正灵活挥舞机械臂,在盾构管片生产线上执行清理、抹面、喷涂等工序,俨然一支高度协同的“特种部队”。

“这些‘机器人同事’可是咱们的好帮手。”安徽管片厂工程部副部长赵国强指着正在作业的设备介绍,“清理机器人负责自动清模除尘,抹面机器人实现高精度自动找平,喷涂机器人完成无死角均匀喷涂,把工人从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中解放了出来。”他表示,如今工人的工作重心已转向设备管理、维护和优化,实现了从“操作工”向“技术管理员”的转型升级。
这场变革源于国家“十四五”交通基建重点项目——马鞍山市湖北路过江通道的建设需求。为满足该工程对盾构管片的极高要求,安徽管片厂历时4个月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攻克了14.5米超大直径级盾构管片规模化量产的难题。

“智能化升级并非一蹴而就。”安徽管片厂厂长王金龙介绍,改造过程中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要让多种智能设备如“精密编队”般高效协同,杜绝产线梗阻;二是要打通所有数据链路,破除“信息孤岛”,让数据成为优化生产的“智能神经”。通过持续攻坚,团队最终突破超大直径级管片毫米级精度控制与大体积混凝土智能养护防开裂等关键技术,将传统生产全面升级为标准化的智能流程。
随着智能化改造全面完成,安徽管片厂于今年11月初正式形成超大直径级盾构管片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在盾构隧道行业,管片直径是衡量企业技术实力的硬性标尺。此次突破使该厂成功跻身国内管片制造“第一梯队”,年产能提升至20万立方米,较改造前增长18%。

据悉,该厂将为马鞍山过江通道项目量身打造近3000环超高精度管片。这些被誉为隧道“坚固铠甲”的管片严格遵循“超高精度、超强承载、百年耐久”的严苛标准,为长江隧道的百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作为安徽省内最长的长江隧道,其建成后将有力支撑安徽省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加速推进马鞍山在区域城市竞争与合作中的优势提升。
“改造后的车间里,机器人将原本依赖人工且易出偏差的环节变得高效、可控。”王金龙表示,“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此次技术突破是我们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切实行动,也为我们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铁四局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