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科技赋能中国传统书画纸:从“纸寿千年”到“智能新生”

2025-11-24 11:48:0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晶

一张纸,能承载多少时光?

案头铺开的古宣纸,米白色的纸面泛着温润柔光,指尖抚过,纤维的肌理带着细微的凹凸感,墨痕落处晕染出自然的层次——中国传统书画纸素有“纸寿千年”之美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古老技艺却面临着原料稀缺、工艺复杂、传承困难等多重挑战。

如何破局?中国美术学院牵头的“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给出了答案。该项目汇聚中国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十余家单位,以及非遗传承人与龙头企业,通过现代科技赋能,让传统造纸工艺焕发智能新生,为这项千年工艺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精准“把脉”,科技探源破解古纸复原密码

谈及开展该项目的初衷,“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张晴告诉记者,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文物修复面临的“无米之炊”——以往修复古画可使用与画作同时代的老纸,而如今这些古纸本身已成为文物,被禁止使用,既为杜绝资源枯竭,也为后人留存参照。

“这就倒逼当代人必须研发出能够替代乃至超越古代纸张的新纸,以满足珍贵文物修复的迫切需求。并且我发现了一个严峻现实:尽管造纸术起源于中国,属于四大发明之一,但目前国内的高端艺术纸市场却主要由国外品牌主导。”

基于这样的情况,张晴开始找寻志同道合之人,和他一起研发新纸,目的不仅在于追求“复原”、服务于古画修复,更致力于满足当代艺术家对纸张表现力的新需求,从而推动民族造纸业的振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佘贤兵便是其中一位。

“没有科技,我们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佘贤兵感叹道。他所指的,是项目中最为艰难的课题之一——复原宋代名纸“澄心堂纸”。这项工作的起点,竟是一个颠覆数百年来认知的发现。

“我们通过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实物和高清图像,利用高光谱成像、红外电镜等无损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澄心堂纸的原料并非传统认为的青檀皮,而是一年生的楮皮。红外电镜技术确定了纸张是长纤维还是短纤维后,再通过人的长期经验去判断平整度和细腻度,这样就可以基本确定纸张原料。”佘贤兵解释道。科技手段如同“CT扫描”,让研究人员能够穿透时空,精准“把脉”古纸的材质构成,避免了复原工作走入误区。

智能“焕新”,科技攻坚推动生产工艺变革

原料确定后,真正的挑战在于工艺。佘贤兵告诉记者,传统制浆使用强碱(氢氧化钠),虽效率高但严重损伤纤维,且污染环境,因此项目团队立志采用更环保的物理方法。

为了解决皮纸表面粗糙和“后熟化”的问题,佘贤兵与项目组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帮助下,重点攻关制浆工艺,去除纤维杂质。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蓝武介绍,团队研发了无氯漂白技术,应用熟化剂和导固剂以加快反应进程,并采用仿古工艺的染色,最终在保证纤维强度的前提下,成功复原出晶莹剔透的澄心堂纸。科学分析手段,如水接触角测定宣纸疏水性以判断生熟度,为工艺精准控制提供了量化依据。

复原古法不是终点,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才是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传统捞纸需要人力紧密配合,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几次入水晃动抄制完成,而纸张的厚薄均匀全凭经验。而如今在安徽泾县的实验车间里,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

车间师傅摁下自动抄纸设备开关,目光专注地落在面前的自动抄纸帘上。竹制帘架随着机械传动匀速摇动,浸入浆池时带起一层薄如蝉翼的纸膜,出水瞬间,师傅打开抄纸帘,纤维在帘面均匀铺展,白得通透。

传统的打浆环节,过去依赖人工脚踩,效率低且质量不稳定。项目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改造了传统打浆机,针对长纤维特性设计了特殊刀片,实现了打浆工序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这并非取代手工,而是对工匠精神的延伸与增强。”张晴强调,“我们构建了成套的专用设备。”这些装备革新,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为传统书画纸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功能性提升上,科技同样大显身手。为解决纸张防霉、防虫、耐久性问题,团队与化学家合作,运用含樟脑试剂和肉桂精油作为更高效的防霉防腐材料,并采用中性或弱碱性施胶体系替代传统的松香明矾,有效延长了纸张寿命,从化学层面确保了“纸寿千年”。

2025年9月,在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工作坊学术论坛上,佘贤兵向大家展示了复原的澄心堂纸样本和在其上临摹的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以此证明其复制品在纯净度和应用性能上已极为接近古纸水平。

产学研用,一场“双向奔赴”的融合实践

“科学家和艺术家,过去仿佛是两条平行线。”张晴感慨道,“但这个项目让我们实现了‘双向奔赴’。”艺术家基于创作与修复实践,提出对纸张表现力、耐久性的具体需求;科学家则运用现代材料学、化学、自动化技术,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参数和解决方案。

目前,项目研发的多种新型纸张,包括复原的澄心堂纸等,已定期送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进行试用,并根据反馈不断迭代优化。“这些纸张在耐折度、抗老化性等关键指标上已媲美甚至超越古代纸张及国外高端品牌。”佘贤兵表示。

从借助科技手段精准复原古纸,到通过智能装备革新生产工艺,再到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国传统书画专用纸工艺提升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方案”。

科技赋能,让“纸寿千年”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成为可以通过科学量化、智能生产去实现与超越的未来承诺。在这场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中,中国传统书画纸正跨越千年,迎来属于自己的智能新生。

“要实现我们的初心,只依赖某个特定的学科语境是不行的。而应打破壁垒,群策群力,汇聚各方智慧。中国传统书画纸的工艺振兴与现代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技术科学、工艺工程、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成为一个起点,推动更多科学家主动‘敲门’,为传统文化注入科技动力。”张晴坦言道。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