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近日,青岛市崂山区科协开展“青岛海洋科普之城”主题研学活动,组织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走进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与中国大洋样品馆,开启了一场融合多场馆资源的海洋探索之旅。

活动中,在科普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参观了“蛟龙”号深潜器模型、观察了多金属结核样品、认识了海底大型生物标本,零距离感受深海大洋的奥秘与魅力。“原来深海如此酷炫!”通过这场沉浸式科普体验之旅,学生们有感而发。
在青岛市崂山区,像这样的科普活动屡见不鲜。近年来,崂山区科协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支持各科普单位创新科普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开发了一批标准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普项目,以点带面,大大提高了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崂山区推动科普资源和服务下沉一线,围绕卫生健康、低碳生活、防灾避险等公众关切,设置多元科普板块。依托科普教育基地的专业资源和高校的科研优势,崂山区开展了“科普陪您过大年”、科学秀、海洋科普手册创作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切实推动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赋能美好生活。
“我们紧扣民生需求,聚焦重点群体,采用便于公众理解和参与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科普活动,全民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相关活动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活动。”青岛市崂山区科协科普业务负责人刘明晔介绍,今年以来,崂山区组织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展科普活动1000余场次,吸引20万余人参与。
(青岛市崂山区科协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