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云 张佳欣 张浩 李杨 刘霞 薛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0月23日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次重要会议与“十五五”规划部署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多家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长远规划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也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变局”之中的战略定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和发展韧性,这一特质成为国际社会观察此次会议的重要视角。
《金融时报》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伯特·霍夫曼的观点称,这次会议提出的内容更多是延续,尽管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中国仍稳健推进其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既定规划。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有其优势:善于谋长局。”报道指出,国际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国在实现长远目标方面具备强大能力,能集中资源办大事。中国已使数亿人摆脱贫困,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更是在科技领域迅速崛起,并积极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罗斯科学院专家扎克利亚济明斯卡娅的观点称,“十五五”规划部署延续“十四五”规划的逻辑,并更加灵活,这将使中国能够对动荡的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评论员伊姆兰·哈立德发表评论称,本次会议的重要之处在于重申稳健务实的发展愿景。这一战略方向有助于中国应对全球不确定性,保持发展势头。
巴西《论坛》杂志刊文认为,在实现消除极端贫困这一“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成就之后,中国迎来了“再次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历史性机遇”。
影响世界的五年规划
国际媒体以及学者观察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因战略布局和全球外溢效应,将对世界经济格局及全球治理带来重要影响。
英国广播公司发表题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章,援引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员尼尔·托马斯的观点指出,五年规划明确了中国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战略方向。历史证明,这一系列规划往往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报道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制定的五年规划始终是其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每一个五年规划都为国家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确立总体方向,其影响遍及全球。该文强调,“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绝非一份普通官方文件,而是决定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30年前发展路径的最关键经济发展蓝图。”
印度《第一邮报》指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的政策动向深刻影响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向和大宗商品市场。文章特别强调,“十五五”规划在半导体、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的布局尤为关键,相关产业政策或将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并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显著影响。
“热词”背后的中国机遇
“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关键词,已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机遇的期待。
《今日巴基斯坦报》刊文表示,这次重要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更具活力的新阶段。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中国,正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公平正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迈向美好未来。
多家俄媒回顾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的改革力度、开放水平与民生改善情况,认为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实现5%以上的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为下个五年规划奠定坚实基础。俄媒报道中将“十五五”规划的部署视为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新的动员令”,认为这不仅决定中国未来五年的前进轨迹,也将为动荡中的全球经济提供新机遇。
日本朝日电视台报道指出,公报提出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并推动消费增长。日媒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和多边合作的经济政策方向,有助于稳定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
英国《自然》杂志、韩国《国民日报》等媒体关注到公报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
科技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正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
加拿大《数字期刊》杂志网站刊文强调,创新是中国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创新体系正从“研发驱动”向“协作驱动”转型。在经济、科技和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中国展现出的“发展确定性”,正成为当前世界中难得的稳定力量。随着“十五五”规划即将落地实施,这一内生动力有望转化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力量,为世界各国共享繁荣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