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骆大进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9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十四五”以来,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核心主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全过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实现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的整体跃升。
相较2020年,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从4.17%提高到4.4%左右;PCT专利受理量增长91.7%,达到6822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近一倍,达到57.9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近50%,超过2.5万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产业集群加速成势,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速提升。
一是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海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全面承接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在上海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86家,实现14个领域全覆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加快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胡润榜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独角兽企业总数达64家,位列全国第二,瞪羚企业67家,跃居全球第一;94家上海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总市值全国第一,为科技领军企业壮大厚植基础、积蓄力量。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领域,布局设立浦芯研究院、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一批承担战略任务的新型研发机构。面向物质、化学、生命、海洋等领域,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已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大科学设施集群,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先行区,构建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面向全球遴选“尚思”系列学者,长周期稳定支持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2024年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总数的30%。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医药全链条体系化推进,获批上市的一类创新药和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一,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万亿元;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建成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实施项目经理人机制,聚焦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6G、绿色燃料等未来产业,加快探索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培育路径,打造新质生产力接续力量。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上海发挥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能。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项目经理主导的全周期管理,遵循技术与市场双重逻辑,改革科研项目生成机制,实施全链条加速、全过程推进和全要素配置。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广“全部赋权+约定收益”模式,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同时,探索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体系化支撑。上海高校院所通过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合同金额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
四是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国际一流创新生态。上海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双向赋能,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发起成立上海天使会,创新推出“沪科专贷”“沪科专贴”,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城市活跃度,上海位居第一。大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组建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共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立法,三省一市围绕科技战略协同、科研联合攻关、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跨区域转化、区域创新生态建设等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培育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筹备发起设立国际人类表型组学会等国际科技组织,吸引美国药典委员会、国际药物信息协会等国际科技组织在沪设立代表处。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610家。
“十五五”时期,上海将坚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着力增强科技布局的战略性和敏捷性,着力增强科技管理的系统性,着力增强科技改革的牵引性,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