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蜿蜒曲折的黄浦江,在上海东北部转出一个弯,勾勒出的形状如同一张蓄势待发的弓。
满弓劲发、使命如山。生物医药领域孕育“重磅炸弹”、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加速形成、国产大游轮实现自主建造……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先行先试排头兵,上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交出了一份优秀的“十四五”科创答卷。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核爆点”不断产生,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上海智慧”与“上海力量”。
生物医药:孕育“全球新”重磅药物
位于浦东哈雷路的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矽智能”)安装有全球首台由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模型。依托这一模型,英矽智能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抗纤维化新药研发从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设计的流程,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较传统研发周期缩短了70%。
“从技术储备方面看,上海的人工智能制药技术多年前就开始萌芽,现在正是收获期。”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说。
上海正在积极开展跨界融合,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一系列前沿探索,引领生物医药创新的新风口。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强化“源创首发”。培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磅新药,是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力点。在生物制药领域,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药物被称为“重磅炸弹”药物。一年多以前,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眼下,上海原创新药中又冒出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种子选手”。
在孕育“全球新”的重磅药物方面,上海拥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上海汇聚了64位生物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拥有28万名从业人员,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和转化医学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丰富的医疗资源为产医联合创新和临床试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7个一类创新药和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相继获得批准上市,分别占据了全国份额的17.5%和32.6%。同时,海外授权许可交易取得显著成绩,共有15个项目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总交易额达到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位列全国榜首。
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这些成就彰显了上海拥抱前沿技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创新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人工智能: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沿黄浦江两岸,从徐汇西岸“模速空间”加速创新孵化,到浦东“模力社区”垂类模型产业新高地崛起,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作为“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之一,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仅用2年时间,就做到了以核心算力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快速跻身准独角兽企业行列。“一个始终拥抱新技术的城市,可以为我们提供不断创新的人生舞台。”该企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立雪说。
自2023年9月正式揭牌以来,“模速空间”已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就在前不久的6月17日,上海徐汇官宣“模速空间”再添10个新载体。
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同样亮眼。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多家头部临床医院合作,在海量脑电数据的基础上打造了全球领先脑电大模型。其已计划在浦东“模力社区”内选址建设国内唯一,也是全球仅有两家之一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
“我们将聚焦脑电大模型与非器质性脑疾病产品研发。在技术协同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社区内AI企业和算力平台的力量优化训练效率;在场景拓展方面,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为我们提供跨领域合作机会;在资本对接方面,社区与金融伙伴合作,可以为我们提供‘资本+场景’双循环支持,加速产品上市。”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CEO赵芳说。
通过政策引领、场景创新和生态构建,上海在人工智能与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方面已形成系统性突破。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国产大邮轮: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
在距离上海市中心一小时车程的长兴岛上,中国船舶集团长兴造船基地在附近10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了4座大型船坞和17座舾装码头。从基地向东南远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比邻而居。长江对岸的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造船”)的2号巨型船坞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已顺利完成坞内起浮,正式转入内装和系统调试的关键阶段。
上海的造船业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面镜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及交付,使我国完成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最后一块拼图”。
“造个船壳子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把陆地城市功能集成到船上,建造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想要建造出这样的邮轮,精度单位几乎需要达到毫米级。”外高桥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刚说。
在“爱达·魔都号”3年多的建造过程中,外高桥造船系统解决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这三个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技术难题。例如,为了从源头控制重量,外高桥造船大量使用厚度为4—8毫米的薄钢板。薄板虽轻,却易变形,进而导致船体结构错位。因此,公司增建邮轮专用薄板智能生产车间,采用激光切割、激光复合焊等技术,提升薄板调运、切割、加工和建造的效率与精度。
“2019年,大邮轮进行采购工作时,我们面对供应方没有议价权。因此,我们建造这艘大邮轮的目的不仅在于完成交付,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自主建造大邮轮,构建一条自主可控的供应链,形成自主建造的能力。”陈刚说。
国产邮轮的成功建造,打造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截至目前,爱达邮轮旗下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和“艺术之船”“爱达·地中海号”,总计已服务近80万国内外宾客。
弄潮儿向涛头立。已经拥有无数个全国引领性科技成果的上海,将继续发挥科创实力,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