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新疆发展蓝图,谋划新疆美好未来。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新疆把自身的区域性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机遇
“最近经营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外市场开拓还需要什么帮助?”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与临空经济区管委会陆港服务局负责人钟荷花,推开一家物流企业大门,与工作人员交谈间,把对方的需求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自2016年到这里工作,从规划到项目落地,再到各个功能区发挥作用,近10年间,钟荷花成为陆港区从“一张图”到“一个港”发展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总书记强调:“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推进,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要“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
2023年11月,我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成为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仅一个月后,新疆中欧(中亚)多式联运品牌班列就从国际陆港区正式发运,现在已成为驰骋在亚欧大陆上的‘新疆名片’。”钟荷花说。
为提升班列运行效率,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先后发运4条新疆首趟全程时刻表班列线路,通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意大利萨莱诺等城市,较普通班列运行时间压缩60%以上。
“今年开通的‘粤新快线’铁空联运班列,既解决了跨境电商货物受极端天气影响的时效问题,也避免了全程空运的过高成本。”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刚说,目前,多式联运是陆港区重点开拓提升的方向。
陆港区持续加强招商引资,2017年至今,已累计新引进企业300余家,进出口贸易额累计超3000亿元;还加快重点产业设施建设运营,快递企业、汽车零件配送中心等相继落地;围绕汽车零配件等重点货物,正加速打造一批开放型制造产业基地,促进开放型现代产业集聚发展。
“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在做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寄语,时刻铭记在钟荷花心间。今年以来,新疆经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已突破1万列,占全国班列通行总量五成以上。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亚欧大陆上的陆空中转枢纽。”钟荷花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将持续提升物流组织服务效率,完善通关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物流、贸易和外向型生产加工企业落地,助力新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动力
太阳能光伏板汇聚成“蓝色海洋”,风力发电机密如“白色森林”。穿行在新疆旷野,壮阔的新能源发展景象跃然呈现。
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分布着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条山脉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三山两盆”间,阳光普照,风声不息。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光伏等产业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培育发展新增长极。”
目前,全疆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约42亿千瓦,位居全国第1位;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
“风光”无限,动能澎湃。2024年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规模的50%以上,“疆电外送”1264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超三成。新疆的荒漠戈壁,正逐渐变成一个超级“充电宝”,源源不断为各地发展充电续航。
今年7月,总长4197公里的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我国最大盆地装上了电力“能量环”。贯通后,南疆地区可实现跨区域、省际甚至国家间的大规模电力输送。
新能源产业崛起,拉动光伏、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塔城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相继落地“碳中和”智慧园区及风机组装和叶片制造、塔筒制造、储能装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形成年产风机200万千瓦、叶片1200只、风筒400套、3吉瓦储能等产能。
“不仅是新能源发电!”国网新疆经研院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昌陵介绍,当前,围绕输变电、新能源新材料、储能等,新疆吸引了一大批新能源产业聚集,在装机规模、发电量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从‘沙戈荒’到‘新蓝海’,新疆的新能源产业正在全面兴起。”李昌陵表示,借助新疆电网已初步形成的“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主网架格局,新疆绿电未来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还将为全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新疆力量。
科技孕育澎湃绿电,也滋养着天山南北田野牧场。
为给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芯片”,持续推动种业振兴,新疆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科企合作制度,鼓励育种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参与项目合作。
今年7月,节水小麦育种取得重要突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科院和种业企业联合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种“粮春1758”,在节水30%的条件下,亩产达到508.32公斤,较主栽品种增产17.11%。
“科研育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动力。这次突破也为新疆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种源支撑。”新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建疆说。
从一粒种到整条链,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在新疆推广应用。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种植,新疆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人力到机械化再到智能化的演变。田间地头,北斗导航系统播种、无人机飞防等作业场景随处可见。
在天山南北的广阔良田中,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相融合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带来产量、品质双丰收。2024年新疆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2025年新疆以夏粮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9公斤/亩的成绩,实现单产增量跃居全国第一。
新理念
九月天山下,天空碧蓝,绿野无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四三团九连,桃园绿意盎然,头戴草帽的果农在林荫下忙活。
一四三团位于石河子市郊,是这座城市最早建立的农垦团场之一。这里的蟠桃种植有70多年历史,有“中国蟠桃之乡”称号。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乘车来到八师一四三团考察调研。在九连蟠桃种植园,总书记对这些年连队鼓励和支持职工发展种植养殖业、生态观光旅游和农家乐产业,增加职工收入的做法表示赞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
“总书记的要求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一四三团党委书记、政委邢文涛告诉记者,曾几何时,桃树老龄化、产量上不去、越冬成本高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一四三团职工群众。为推动品种改良、产量提升,一四三团制定实施老旧果园更新奖补政策,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大力实施品牌工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营销方式,拓宽蟠桃销路。
目前一四三团蟠桃种植总面积超1万亩,年产量超过1万吨。团场为万亩桃园建设林果大道,吸引多家物流企业进驻蟠桃园,实现采摘、分拣、发货一站式服务。
“这些年我们的桃子基本早早就被订购完了,根本不愁卖。”连队职工倪泽寒表示,有政策支持,大伙经营果园的积极性都很高。
九连围绕蟠桃“全果利用”,推动蟠桃从“鲜食为主”向“精深加工”转化,目前已开发出蟠桃汁、蟠桃酒、蟠桃干等产品,同时拓展出桃木饰品等衍生产品。
以农促旅、农旅结合,成为一四三团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新理念。以4A级桃园旅游景区和九连蟠桃园为核心,团场连年举办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300万元,有效推动“桃经济”向“观光+体验+消费”全域旅游延伸。
邢文涛表示,落实总书记要求,一四三团将继续围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美好幸福家园,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一四三团九连、奇台县腰站子村、霍城县“晃晃村”……天山南北一大批乡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理念,融合产业、生态与民生多重需求,推动乡村振兴致富路越走越宽。
领衔记者:李自良
文字记者:何军、苟立锋
策划:张晓松
主编:姜潇
统筹:贾真、刘梓桐
海报制作:胡戈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