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菲
9月3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采访调研,与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座谈交流。
“8月1日,来自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的何振主任,为一位慢性阑尾炎伴阑尾粪石患者开展了西藏首例子镜直视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同日,来自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的赵勇主任,为出生仅10天先天小肠闭锁新生儿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历时3小时,患儿术后恢复良好;8月12日,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的郭丽珠主任,完成了拉萨市人民医院首台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宁介绍,这是他们赴藏一个月以来,取得的部分成果。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助形式。3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机制不断完善,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奋战。
2015年,在国家开展援助西藏工作21周年之际,医疗领域涌现出一个新现象,那就是“组团式”援藏。“组团式”援藏改变了以往单兵作战的局面,由一个省(市)选派一支覆盖管理和临床学科的医疗队集中支援一个医院。这种方式支援力量更强,学科范围更广,不仅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还提升了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
2015年8月,北京开始对口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建设,从北京22家市属医院中选派了10批(次)171名专家进行组团式援藏,涉及管理、临床科室等。他们投身援藏事业,有的亲人病重仍坚守岗位,有的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坚持工作,有的累倒在手术台旁……他们发扬了“身在高原,精神高于高原”的崇高精神。
“在北京友谊医院历任援藏主任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师带徒’方式,手把手带教,科室逐步规范了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疾病与疑难危急重症的诊疗流程。尤其是早癌诊治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伊比然恨说,该科室还建立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胆管炎”“消化道异物”等急诊绿色通道,使得此类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
拉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李琳是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此前为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副主任医师。科技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做完了一台手术。“我来了以后发现,经过这么多年的援藏帮扶,很多手术在当地医院都可以做。”她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多带几个学徒,让他们的操作技术更规范、更成熟、更完美。同时,李琳认为,带学徒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她也可以学习一些符合西藏特色的疾病处理方法。
据介绍,近10年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累计开展4400多项新项目、新技术,打包“移植”1800多项先进经验,填补西藏250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科技日报记者 王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