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在2900米的高原上,我们把海水虾养成了!”
这是骆明飞酝酿已久的“广告语”,当他对着镜头高声说出时,脸上的笑容将眼角挤出了两道褶子。
骆明飞是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嘎玛农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也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2022年6月,当骆明飞和他同事抵达林芝米林,接过援藏“接力棒”时,便将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契机瞄向了鱼虾。
如此决策的依据,来自调研分析的客观数据。在西藏,每年水产品消费量超4000吨,而当地年生产量却不足100吨。长期以来,西藏水产品种类少、价格贵,市场相对封闭,价格基本是内地的2到3倍。
“青藏高原能不能养鱼虾,能不能实现水产养殖产业化?值得我们大胆一试。”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浩生说,“一旦探索成功,我们将填补西藏水产养殖产业化的‘空白’!”
但高原鱼虾养殖,注定不是一路坦途。面对高原特殊的环境,有着20余年养殖经验的骆明飞也得从零开始,试验养殖。
起初,公司与上游农户共用部分水渠。一天夜晚突降暴雨,农户晚上放水,水池水温骤降,仅一个晚上,一池的鱼陆续死亡。“各种类似的失败,推动着我们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机制上不断进行创新。”骆明飞说。
在一步步摸索中,养殖专用的蓄水池建了起来,现代渔业的监测管理系统也被引进。如今,不论是骆明飞,还是其他技术人员,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里的鱼池监测系统,如有异常立即处理。
去年年底,嘎玛农业将试养成功的“中国香鱼”推广上市;今年3月,在海水中生长的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已试养于嘎玛农业的保温大棚中。9月2日下午,当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嘎玛农业,试养成功的南美白对虾正值上市时节。
林浩生告诉记者,农场的鱼虾备受市场追捧,“看到活蹦乱跳的虾,很多客户立马就下单了。”他预测,今年嘎玛农业水产产值可达200多万元,明年扩大规模后,可以生产鱼虾40万斤,年产值将超800万元。
看着满棚体形健硕的高原虾,骆明飞也难掩内心的喜悦,他向全国游客发出邀约:“欢迎大家来海拔2900米的高原,来吃我们养殖的海水虾”。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