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70岁的德国科学家埃瓦尔德·施努格步伐矫健地迈进会议室,向科技日报记者伸出了他那只有力的手——半世纪以来,这位世界土壤与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手握创新利器,探寻肥料的秘密。同行们评价埃瓦尔德·施努格,“他是植物硫营养和硫代谢研究方面的先驱,开创了精准农业新方向,建立了土壤和磷肥中铀和重金属元素生态评价及回收资源化提取方法,为现代农科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与世界交流的便捷途径,推动着中国肥料的开放与发展,也为世界肥料业提供了新机遇。”埃瓦尔德·施努格说。
9月4日,第50次国际肥料科学中心肥料大会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作为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名誉主席,埃瓦尔德·施努格又一次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乐于看到世界各国的肥料科学家济济一堂,探讨问题,寻找出路。当然,施努格更关注挑战,“召开会议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国际肥料界,埃瓦尔德·施努格是“知华派”,关心着中国肥料产业的成长壮大。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20余年,将先进的磷矿粉提取铀技术及水溶肥加工技术引入我国,并共同合作开发了无铀磷肥的工艺与方法,使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新型肥料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会议间隙,埃瓦尔德·施努格教授坐到了科技日报记者面前,访谈从“一个有趣的话题”开始。
科技日报记者:这次会议演讲,您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封闭式物质营养循环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目?
埃瓦尔德·施努格: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当前农业和环境科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持续性。磷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全球绝大部分的磷都被利用在了肥料上,磷元素被人类推动着进入生物循环过程中,从而造成自然界的磷元素逐渐流失,如果不对这个循环过程进行干扰封闭,在漫长的时间里,资源会变得枯竭。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铀的发现,开启了人类使用核技术时代;第二次是塑料的发明,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这两次变革的发生,地球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引入封闭式材料循环,通过人为干预元素的循环来应对这些变化,尤为必要。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与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你们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如何评价中国同事的工作?
埃瓦尔德·施努格: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之间有着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合作,这个伙伴关系在精准农业领域已经超过20年,并得到了国内外合作机构的认可和支持。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关键亮点是“以稳定性肥料为中心项目”。通常,肥料的不稳定性会通过氨排放导致空气质量变差,而施加稳定性肥料可以解决肥料的不稳定性,以应对环境的挑战。最初是由德国公司将解决方案引入中国,但中国人经过长期研究实践,巧妙地改进了原工艺,开发出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的稳定性肥料从而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长久以来,中国同事与我们保持着密切合作,我很欣赏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在技术和经验上的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卓越贡献,项目才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
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名誉主席,您怎么看待中国肥料在国际上的分量?中国团队的优势和挑战在哪里?
埃瓦尔德·施努格:中国肥料领域的科研团队仍面临着国际认可度不高的问题。目前,中国肥料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通过不断革新技术努力提高国际形象,并通过开放获取等方式促进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探讨全球化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与世界交流的便捷途径,推动着中国肥料的开放与发展,同时,也为世界肥料业提供了新机遇。
科技日报记者:您觉得中国学者身上有哪些特质?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科研环境?
埃瓦尔德·施努格:我经常到中国进行项目研讨或学术交流,我非常欣赏中国学者的勤奋,他们不会与你争论,而是试图从别人身上学到长处,并快速进行改进及实践。当下中国的科研环境非常开放,许多中国的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国际学术思想的交流和讨论中,并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强大的中国科技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这次会议来了很多年轻面孔,对年轻人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
埃瓦尔德·施努格:对于年轻科学家,我的建议是: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勇敢探索未知领域,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那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人;其次,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现代科学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可能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科研道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