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衡量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包括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对死亡的影响权重正在增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正在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在11月21日—22日召开的第十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柳叶刀》再次强调到2050年将过早死亡(即70岁前死亡)概率降低50%的目标,对此,《柳叶刀》投资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长聘副教授陈思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界对于过早死亡率的关注,将助力健康政策具有更多可量化指标,进一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公众健康寿命。
那么,在顶级医学期刊的研究中,哪些指标会导致过早死亡,哪些措施能让过早死亡人口减半,又如何推动其为民所用呢?
找到重点,补上预期寿命“短板”
“关注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等15个优先议题,将极大促进死亡率和患病率的下降,”挪威卑尔根大学伦理和优先设置中心主任奥勒·诺尔海姆教授表示,《柳叶刀》投资卫生健康委员会通过对全球健康数据的测算和对不同国家现行卫生政策的调研,认为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卫生策略、合理调配卫生健康投资等举措,本世纪中叶过早死亡人数有望减半。
“将不同国家的干预措施聚焦到15个应优先干预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上,是为了汇聚有限的健康资源和资金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实现健康受益最大化。”陈思邈说。
《柳叶刀》报告认为,过早死亡率高的国家和过早死亡率低的国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同。前者需聚焦传染病和孕产妇健康,后者需解决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等优先健康议题。
“对中国来讲,最需优先干预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性卒中、烟草导致的慢病以及感染导致的慢病这4个重要的问题。我国与最发达国家的寿命差距中的约70%由这4个问题导致。”陈思邈说,北大西洋地区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我国的人均寿命与之相差4.3年。
针对影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短板”,《柳叶刀》投资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报告中给出了提高烟草税的建议。“根据《烟草消费税改革暨烟草行业全产业链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烟草税只有烟草价格的48.4%,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为75%,如果增加烟草税,不仅可以降低烟草使用量、减少其导致疾病的几率,还可以把烟草税增加的政府收入用于居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陈思邈说。
实践验证,“小试点”影响“大政策”
“我们把上述的发现和建议在贵州省习水县进行社会转化和政策实践。”陈思邈说,由《柳叶刀》投资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与习水县政府合作开展了卫生健康与社会发展项目。这是《柳叶刀》针对这一目标开展的首个试点项目,项目于今年4月启动实施。
陈思邈介绍,项目的第一阶段聚焦于烟草导致的慢病。第二阶段是聚焦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感染导致的慢病,希望通过对关键问题的解决,增加当地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缩小我国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与此同时,我们在习水首次试点‘为人群健康付费’的激励机制以促动基层医务工作者运用群医学原理照护人群健康。”陈思邈介绍,到2026年,项目团队将对第一阶段的干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间接指标量化相关干预对寿命的提升作用。
陈思邈表示,从长远看,习水试点项目不仅是以群医学为理论支持的医学卫生干预,更是尝试构建以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团队将不断完善适合在多地推广的方案模板,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