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元旦前后,正值山东省潍坊市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12月28日一大早,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萍像往常一样到田间走一圈。此时的麦地里,“济麦44”新品种长势正旺。
一空桥村,早在2018年就成为了国家级优质强筋麦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以“济麦44”为主的种植产业,产出的优质强筋麦,每吨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出近200元,村民平均每人每年多挣了3000多块钱。
“三无村”谋变,新模式立了大功
“过去的一空桥村,班子散、人心乱、百姓穷、村账空、村貌差,是个‘谁干谁挠头、百姓没盼头’的老大难村。”张萍说,在回村之前,他是一个创业者,是公认的“能人”。2014年,他被高里街道以人才身份引入一空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一空桥村在一无资金,二无村办企业,三无机动地,全村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条件下,由村党支部领办了惠民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惠民合作社),开启了其变化之旅。而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强势介入,则引发了一空桥村的“蝶变”,更确切地说,“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的三重奏打造了“育繁推产服销”新模式,彻底地改变了一空桥村的旧面貌。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李豪圣是该院第一批到一空桥村对接现场的人。
寒亭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偏东,这里的土地类型多样,包括盐碱地和适宜种植的农田。其中的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在做了上述判断之后,李豪圣给出药方:牵手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济麦44”新品种推而广之。
“济麦44”是什么品种?据了解,我国传统的小麦品种大多适宜加工馒头、面条等蒸煮食品,但由于面筋含量不足,烘焙加工效果较差。李豪圣说,“济麦44”满足了市场对超强筋小麦的需求。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这样评价:“‘济麦44’把高产性状和优质性状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调结构,加快农业特别是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有效。”
这些优点,张萍看在眼里。作为党支部书记、惠民合作社负责人,他认可这个品种,更关键的是这个品种的独特推广模式让他放心。
三方紧密配合,增收110多万元
长期以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与山东鲁研农业良种公司(以下简称鲁研公司)密切合作,该团队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第一时间就转化给鲁研公司进行良种扩繁,双方联合开展品种示范与推广,吸引优质种植主体进入合作体系,发挥团队的技术优势,为种植主体适度规模化生产提供标准化服务、培养种植能手,做优做强一产;同时,他们注重强化小麦加工端的合作,通过良种回收或订单销售等形式提升销售端的附加值,形成“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
上述模式也意味着只要张萍的惠民合作社进入这个体系,他们只负责种,“怎么才能种好”“怎样才能赚钱”等核心问题则交给小麦育种团队与鲁研公司来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手握着多个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小麦品种;而鲁研公司是从事以小麦为主的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经营和优质专用小麦商品粮产业化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累计推广济麦系列小麦7亿多亩。
事实证明,张萍的选择是对的。
2018年,李豪圣和同事们与张萍合作引入“济麦44”,在流转的1800亩土地上种植,当年亩产便达到1200斤,商品粮售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1毛钱,亩增效200多元。从2021年至今,“济麦44”已经推广到周边6个村,面积稳定在10500亩,这使得当地成功晋升“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区”。
李豪圣透露,今年夏收,“济麦44”平均亩产1300多斤,增收110多万元,社员每股分红3000元。同时,一空桥村还建设了强筋麦粮仓和石磨面粉加工车间,仅加工石磨麦芯粉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此举使得该村成了省级“文明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样板村”。
作物所作为研发者,鲁研公司作为推广者,惠民合作社作为落地者,三者紧密结合成就了“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在寒亭区的成功。
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一空桥村”的出现,不断证明着新模式,持续改进着新模式,也造就了济麦系列品种持续十几年在全国的领跑地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