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龙号”研发团队:玩转千吨架桥机“七十二变”

2025-04-09 22:19: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薛巧蕊 卿柔

“没有做不了的桥机,没有适应不了的工况。”这是全球首台千吨级多模式新能源架桥机“应龙号”研发团队研发历程的真实写照。如何让架桥机不间断穿过高矮不一的超低门式墩,并在限高限宽施建条件下,一气呵成完成箱梁架设?这是该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

“应龙号”专为珠肇高铁建设而研制,在“应龙号”诞生之前,国内现有架桥机都无法满足“桥下建桥”的极限工况需求。

“从接到任务起,就跟图纸死磕了一个月,连做梦都在建模推演……”中铁科工“应龙号”项目结构设计负责人王振中说,团队打破常规,将架桥机各部件拆解为“模块组”,在传统单主梁架桥机基础上实现模块化衍生设计,针对特殊工况设置专用单线中支腿,配合超低位转换支撑,同时采用双跨架设的全新架设方案。

该项目研发负责人徐超介绍,这种“模块组”,使“应龙号”拥有了“变形神技”,可以自由伸缩支腿、增减主梁节段,自如变换身姿。

“应龙号”并非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机。“我们8年前就开始新能源技术研发,这次终于在架桥机上安了‘绿色心脏’。”徐超说,“‘应龙号’开发的增程器+动力电池动力源系统,可以让落梁势能回收转化为电能,一片梁落下可回收5至7度电,相当于普通家庭用电2至3小时。”

近年来,从箱梁轮胎式搬运机实现电力驱动,到千吨级分体式运梁车电力驱动元件国产化,再到“应龙号”装上“绿色心脏”,中铁科工持续攻关,有力推进设备更新、绿色低碳转型、数智化转型。

“架桥机的智能化、绿色化变革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未来的架桥机会更安全、更‘聪明’。”中铁科工机械院副总工程师李珍西信心满满地说。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